文化
2019.02.18 06:37 臺北時間

【死亡設計師(下)】「身後事」app流於花俏 數位經濟無法駕馭生死課題

志工拜訪安寧病患。(東方IC)
志工拜訪安寧病患。(東方IC)
48歲的Bruce Miller是舊金山禪意安寧醫療計畫的執行主任。大約30年前,Miller還在普林斯頓大學就讀時,一場深夜派對後的年少輕狂,驅使他爬上停駐電車的車頂,被1萬1千伏特高壓電穿過全身,當場倒地不起,送醫後被截斷了兩條腿和一隻手臂,勉強存活。
與死亡擦身而過的經驗,激發了30年後的Miller義無反顧投身在緩和醫療、臨終照護等非傳統醫療領域,也促成了Miller與Ideo設計公司創意總監Bennett的相遇。
Bennett的設計小組看到了死亡這個人生必經階段背後隱藏的龐大、卻不曾被認真檢視與理解的需求,而Miller的安寧照護中心,則是每天都不斷目擊和協助病患面對生死的抉擇與省思。該如何打造一個與死亡相關的app,才能在我們思考後事時,從旁提供協助、給予指引,甚至是心理慰藉?跟死亡已有無數次交手經驗的Miller醫生,無疑掌握了許多第一手觀察資料。
Bennett立刻邀請Miller參觀Ideo辦公室,聆聽「身後事」這款app的研發簡報。對於Bennett把死亡這檔事從物質上的事物交辦,拉高到精神的撫慰層面,Miller認為方向非常正確,當今社會確實需要以更積極正面的態度來看待死亡。但另一方面,把死亡當成婚禮一般來籌畫,卻又「太過」積極了,就彷彿研發人員被超越死亡的虛假亢奮,給沖昏了頭。
參觀app工作室過程中,小組成員向Miller介紹「記憶地圖」這項獨特功能:死者家人日後若是走近特定地點,手機上的app會主動發送提示,像是「30公尺外的那張公園板凳,是您父親生前最喜歡坐著看夕陽的地方」這類訊息,供家人憑弔和懷念。就彷彿逝者穿越了時空,持續與後人發生情感上的聯繫。乍聽之下,這功能超有創意,簡直太酷了。但Miller聽完,卻給了意想不到的回應。
「可以問你一個問題嗎?」Miller問app設計人員:「你們是想追求『永垂不朽』嗎?」
在Miller看來,「身後事」app的研發已經背離臨終者和家屬的實際心理狀態和真正需求,忘記了人在生命盡頭所需要的,已經不再是緊抓執念不放,而是安詳地放下世間這一切。
「如果你的產品是在設計一個『成功』的死亡,那不就代表有些人連死都會『失敗』?」
由於對app的定位缺乏信心與共識,「身後事」的開發不久便喊停,終究沒能成為一支令世人對死亡改觀的爆紅app。幕後推動者Bennett至今仍致力於死亡經驗的「再設計」,只是在態度上,似乎少了一絲矽谷人的傲慢,多了一絲對人性的尊重。
「我得到的教訓是:死亡,是不容輕忽以對的生命大事。」
資料來源:Carlifornia Sunday Magazine, Fast Company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9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4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