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2019.03.19 06:32 臺北時間

大數據分析意見領袖與媒體下標 轉化成《與惡》劇情

林昱伶(右)取得《我們與惡的距離》製作權利後,仍與編劇呂蒔媛(左)持續討論劇本直到殺青。
林昱伶(右)取得《我們與惡的距離》製作權利後,仍與編劇呂蒔媛(左)持續討論劇本直到殺青。
林昱伶2013年成立大慕影藝,投資電影《紅衣小女孩》系列、戲劇《麻醉風暴2》、短片《愛在世界末日》等5部影視作品。2017年嘗試自製,呂蒔媛的《與惡》題材引發她興趣,進一步閱讀2集劇本與10集大綱後決定競標,「這是大慕首部自製戲,選材很重要,有了好劇本,再組個好team,把作品做到極致,市場上一定有人買單。」
林昱伶事前做足功課,在競標報告會議上,用療癒調性詮釋嚴肅劇本打動評審,並組成堅強卡司為她加分。確認得標後,編、導、製、演經過討論調整劇本台詞,若發現不足之處,林昱伶再陪同呂蒔媛到療養院田調增修劇本,直到2018年4月開拍,費時1年多的補充田調、編劇工作才算結束。
《與惡》以無差別殺人事件為題,透過事件不同立場及角色關係,探究人權、法律、精神病識、媒體亂象等社會議題,呈現加害人與被害人家屬的心理狀態,敘事有因果,13名主演角色也環環相扣。
吳慷仁飾演為殺人犯辯護的法扶律師,事前曾為演好角色赴法庭旁聽。(公視提供)
大數據對編劇過程是否有幫助?呂蒔媛直言:「寫劇本時很想把大數據忘掉,免得受影響。」如今回頭看,她認為仍有潛移默化的效果,「大數據分析意見領袖的發言能影響受眾,領袖之間也有衝突,這些都成為劇中角色對立的觀點。此外,媒體下標如何影響觀眾,也放進劇本加重媒體效應。」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9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4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