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2019.04.02 06:25 臺北時間

金馬獎喊「我們的國家」引舌戰 傅榆坦言對政治很困惑

太陽花學運是紀錄片《我們的青春,在台灣》中的重要背景,該片也將在5、6月展開海外巡迴放映。(七日印象提供)
太陽花學運是紀錄片《我們的青春,在台灣》中的重要背景,該片也將在5、6月展開海外巡迴放映。(七日印象提供)
以《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獲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導演傅榆,獲獎致詞時說出:「希望我們的國家可以被當成一個真正獨立的個體來看待。」讓她一夕間成為熱門新聞人物。她拍攝紀錄片13年來,10部作品中,包括《藍綠對話實驗室》《我在台灣,我正青春》《太陽不遠-不小心變成總指揮》《完美墜地》以及《我們的青春,在台灣》,有5部和太陽花學運健將陳為廷、或在台陸生蔡博藝有關。為了拍攝這些紀錄片,傅榆透過參加提案、申請補助等方式尋找資金,且戰且走。
拍攝製作長達7年的《我們的青春,在台灣》,記錄陳為廷、蔡博藝與傅榆從熱血到沉澱的經過,側寫時代變動,是傅榆相關素材作品中表達最完整的一部,因此決定放眼國際,藉群眾募資推動世界巡迴放映、更寄望前進奧斯卡。
導演傅榆的《我們的青春,在台灣》拍攝、製作時間長達7年。(七日印象提供)
從2008年的《大家一起照鏡子》起,導演傅榆開始以紀錄片關注政治,至今她推出的10部紀錄片中,更有7部與政治有關。儘管她有時自稱是「一個政治狂熱的台灣紀錄片工作者」,但她強調,「不是對政治有興趣,而是這是我很困惑的事。」
傅榆來自偏藍背景的家庭,以往對228、白色恐怖的歷史近乎無知,又因討論陳水扁讓她與朋友對立,因此一度厭惡政治,覺得談到政治就要吵架,不要談比較好。
但喜歡紀錄片的她,因為在2004年、2005年陸續看了《生命》《翻滾吧!男孩》《無米樂》等紀錄片,在報考南藝大音像紀錄研究所前,對台灣紀錄片有些觀察,加上看到老師郭力昕分析台灣紀錄片去政治化的文章,點出台灣已經解嚴多年,但普遍來說,缺少作者或年輕人想去碰觸政治這個題材,讓他困惑是否為過去歷史遺留的恐懼?
傅榆說:「看到這篇文章開啟我一個好奇。為什麼?文章中說『過去遺留下的恐懼』,那時已經大四的我真的不懂,如此的無知。但我相信可能不只我這樣吧,還有滿多人都是這樣。這也是台灣為何會變成現在這樣的問題,因為有一段歷史沒有被好好定義、爬梳,成為共識。」
由於傅榆認為拍紀錄片是認識不知事務的途徑,台灣也缺乏探索當下政治的紀錄片,所以她從訪問身邊的人出發,交出研究所畢業作《大家一起照鏡子》。

傅榆小檔案

  • 1982年9月20日生於台北
  • 政大廣電系、南藝大音像紀錄研究所畢業
  • 代表作
    1. 2018年《我們的青春,在台灣》 台北電影獎最佳紀錄片、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2. 2015年《完美墜地》新北市紀錄片獎優選、香港華語紀錄片節短片首獎
    3. 2013年《我在台灣,我正青春》新北市紀錄片獎首獎
    4. 2012年《藍綠對話實驗室》中國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紀錄片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9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