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2019.05.12 13:33 臺北時間

【全文】和聲天后37年經歷 馬毓芬培育新血承接專業

馬毓芬在台灣流行音樂界經營37年,同時身兼和聲、製作人、配唱製作人等多重身份,深受歌手信賴。
馬毓芬在台灣流行音樂界經營37年,同時身兼和聲、製作人、配唱製作人等多重身份,深受歌手信賴。
馬毓芬19歲以和聲入行,投身流行音樂產業37年,擁有製作人、配唱製作人、和聲、歌手等多重身分,更是諸多天王天后指定配合的「和聲天后」。
現今主要擔任音樂、配唱製作人的馬毓芬,近年仍不時受請託,陸續為張惠妹、蔡依林、劉若英等歌手培養專屬和聲團隊,傳承珍貴經驗。

音樂全才製作人馬毓芬

1963年出生於台北

輔仁大學德文系畢業

經歷:

  • 1982年 和聲入行
  • 1986年 推出《多情會有問題》首張專輯
  • 1996年 迄今擔任音樂及配唱製作人
  • 2018年 舉辦《愛的旅程》公益演唱會

音樂製作人作品:

張惠妹〈剪愛〉〈聽海〉、劉若英〈很愛很愛你〉、 鄭秀文〈出界〉、陶晶瑩〈姐姐妹妹站起來〉、 羅志祥〈好朋友〉、蕭敬騰〈一眼瞬間〉等約200首。

配唱製作人作品:

S.H.E〈美麗新世界〉、戴愛玲〈對的人〉、楊丞琳〈曖昧〉、Hebe〈魔鬼中的天使〉、林俊傑〈偉大的渺小〉等約100首。

劉若英(左一)在演唱會與身後樂手互動,介紹由馬毓芬(右二)領軍的和聲團隊。(東方IC)
和聲歌手(backing vocalist),是為主唱提供合音,扮演增加臨場感、氣勢的角色,同時補足主唱音域、美化聲線。隨市場需求增加,和聲歌唱實力漸漸受到關注,逐漸走向幕前。例如陳奕迅的專屬和聲岑寧兒已出道,那英的和聲王崇參賽《中國好聲音》等,2013年北京衛視甚至買下美國ABC電視台真人秀《Duets》版權,製作和聲節目《最美和聲》,王菲的御用和聲胡維納,就從節目中脫穎而出發片。
馬毓芬(右)一出道首張專輯《多情會有問題》MV不但在埃及拍,還請來天王劉德華(左)入鏡。(翻攝自YouTube)
華人界「和聲天后」馬毓芬,1982年入行,從小參加合唱團的她,大一時被哥哥馬兆駿舉薦為劉文正〈愛像什麼〉和聲,1986年出道後陸續發行5張專輯。1996年擔任音樂製作人,張惠妹〈剪愛〉、蔡依林〈假裝〉、羅志祥〈好朋友〉等膾炙人口歌曲都由她製作,同時亦為配唱製作人,角色多元,唯獨和聲工作37年不曾間斷,見證和聲在流行音樂產業的演進。
為求表現,當紅歌手上節目要自備和聲,某次葉啟田上《雙星報喜》大手筆請了6位和聲,從此成為一種流行。
趕上80年代大型綜藝節目及歌廳秀風行的列車,馬毓芬就讀輔仁大學德文系課餘就開始和聲,一週最多參加3天節目錄影,舉凡文章、崔苔菁、蘇芮、黃鶯鶯等大牌藝人都喜歡找她,「為求表現,當紅歌手上節目要自備和聲,某次葉啟田上《雙星報喜》大手筆請了6位和聲,從此成為一種流行。」
1990年薛岳(右一)罹癌後於國父紀念館舉辦「灼熱的生命」演唱會,由馬毓芬(右二起)、許景淳、林美滿和聲。(馬毓芬提供)
和聲日漸受到重視,促使馬毓芬打消赴德國念古典聲樂的念頭,全心投入和聲產業,加上受西洋流行樂壇帶動影響,如今和聲已扮演現場演唱的重要角色。她舉瑪丹娜(Madonna)、賈斯汀(Justin Timberlake)現場演唱常見和聲陪同唱跳,改變主唱從頭唱到尾的形態,「現在音樂表現更複雜,不可能一個人獨攬,和聲可以增加表演層次,也讓歌手有喘息空間,不可或缺。」
歐美國家因重視和聲產業,不但有音樂學校設立專門科系課程,更有完整的工會制度。馬毓芬陪同李玟赴美國演出時,就有當地和聲加入,和聲工會人員會從旁協調,保護其工作權利。相較之下,台灣幾乎是主修古典聲樂或樂手半路出家,缺乏流行音樂的專業機構培育,靠的是做中學。
馬毓芬早年幫張惠妹(右)製作〈剪愛〉〈聽海〉等膾炙人口的歌曲,也是天后最信賴的和聲。(馬毓芬提供)
馬毓芬除了是天王天后指定和聲,也負責編寫和聲、製作,但和聲必須跟著歌手巡迴演唱,隨著年紀增長,體力難負荷。眼看和聲人力需求不斷,她認為培養新血刻不容緩,近年為張惠妹、蔡依林、劉若英、張信哲等歌手培養專業和聲團隊,傳承專業,「許多人歌聲好,卻不懂視譜,要一字一句教唱,分配他們適合的聲部,讓他們背起來回去練習,再回來組合調整。」
例如,歌手許書豪被她相中為劉若英和聲;張惠妹專屬的和聲班底葉瑋庭、賴聖恩、張淑芬,以及出道前陪同阿密特世界巡迴演唱的家家,都由馬毓芬親自調教。她樂見近年活躍於主流演唱會的新生代和聲多達30位,能與歌手一同受關注,不再只是隱藏版歌手,成了新鮮人夢想的工作項目之一。
經由馬毓芬(左二起)訓練,張淑芬、葉瑋庭、賴聖恩成為張惠妹專屬和聲團隊並參與世界巡迴。(馬毓芬提供)
能成為歌手們信賴的幫手,除了和聲優美,馬毓芬歸功當製作人的養成訓練。
能成為歌手們信賴的幫手,除了和聲優美,馬毓芬歸功當製作人的養成訓練,「歌曲要有生命,歌手必須將之內化。製作人最基本的是引導歌手了解歌詞,就像演員入戲。」她習慣從聊天、了解對方個性開始,每一次錄音都像在跟歌手交心,幫助對方融入,先理解對方的不足再加以彌補。
馬毓芬還會適度幫歌手做功課,例如在製作過程中將錄音檔整理分析給對方聽,歌手再從中找到最佳詮釋。當年楊丞琳錄製歌曲〈曖昧〉時,過程不太順利,馬毓芬趕來救火,兩人一面在錄音室練唱,一面把練習過程錄下,沒想到唱片公司聽完練習帶竟滿意過關,教唱老師成了配唱製作人。她解釋:「剛開始錄音時,歌手還無法體會歌詞意境,教唱時我會有耐心地幫助歌手進入歌曲中,有所體會後,唱出的歌曲才能感動人心。」
馬毓芬製作眾多療傷情歌,擔任配唱製作人時更靠著耐心,激發歌手潛能。
由馬毓芬擔任配唱製作人的歌曲,包括林俊傑〈偉大的渺小〉、家家〈家家酒〉、戴愛玲〈對的人〉等,多為KTV必點療傷抒情歌,歌手要唱到何種程度才能達到馬毓芬的標準?「當歌手能將歌曲內化成自己的語言,那就對了。通常歌手達標後,都會忍不住在錄音室裡哭出來。」
台灣音樂產業曾引領華語市場,如今中國大陸市場龐大,資源、資金豐沛,不僅吸引台灣人才西漂,就連歐美知名音樂人也前往爭取工作機會,台灣音樂產業生機何在?馬毓芬舉近期與新加坡獨立歌手的合作為例,「這位音樂人透過網路聯繫,與各地音樂人合作:由我擔任配唱製作人,鋼琴手來自紐約、女聲是印度歌手,並由德國樂團首席吹小號,大家從世界各地寄出檔案,最後在新加坡混音組合。」
鄭秀文(右)2000年推出中文專輯《眉飛色舞》,主打歌〈出界〉便由馬毓芬(左)製作。(馬毓芬提供)
音樂產業已是全球化市場,馬毓芬鼓勵台灣新一代的音樂人,藉由日新月異的網路科技勇於創新,且多方嘗試。
音樂產業已是全球化市場,馬毓芬鼓勵台灣新一代的音樂人,藉由日新月異的網路科技勇於創新,且多方嘗試,不論哪種角色,透過實際參與才能深刻體會音樂製作流程及環節,對音樂之路大有幫助。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9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