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2019.06.05 05:58 臺北時間

【語言S02E07】「一粽各表」──3D油飯「北部粽」和漿糊「南部粽」大亂鬥!

當南、北部粽擁護者各自稱對方的「粽子」不是真粽子時,到底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奇怪的「一粽各表」現象?讓我們從詞彙語意學來看看問題在哪裡。
當南、北部粽擁護者各自稱對方的「粽子」不是真粽子時,到底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奇怪的「一粽各表」現象?讓我們從詞彙語意學來看看問題在哪裡。
好好玩系列第二季即將結束,再次邀請大家一起來填滿意度問卷,還可以抽獎品哦!詳細活動辦法在本篇文末。

同樣被稱為「粽子」,但台灣的粽子卻有非常多種不同的類別,但擁有最多擁護者的是南部粽和北部粽。南部粽偏軟、黏,北部粽粒粒分明。因為使用同樣的名稱「粽子」,但支持南、北部粽的兩個族群卻認為對方的「粽子」不能被稱為粽子,這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今天這集一方面應景,也同時以這個「一粽各表」的紛爭,來談談人類是如何為事物命名。

每年食物界「一粽各表」大亂鬥

對於台灣人來說,「美食」是件非常嚴肅的事情;各地常對同一種美食因為煮法、材料的不同而引起紛爭。端午節前夕,每年最大的食物大亂鬥大概就是南北部粽大賽。如果你沒有聽過這個南、北粽大賽的話,其實可以用一句很簡單的話來解釋:「一種粽子,各自表述」。
同樣被稱為「粽子」,但台灣的粽子卻有非常多種不同的類別,但擁有最多擁護者的是南部粽和北部粽。南部粽偏軟、黏,北部粽粒粒分明。因為使用同樣的名稱「粽子」,但支持南、北部粽的兩個族群卻認為對方的「粽子」不能被稱為粽子,這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今天這集一方面應景,也同時以這個「一粽各表」的紛爭,來談談人類是如何為事物命名。

南、北部粽擁護者大PK

在正式開始討論之前,我們先來聽聽看兩方擁護者對於自己粽子的擁護,以及如何批評對方的粽子。
「我覺得北部粽不好吃,北部粽不像粽子,南部粽才是我認為的味道。北部粽不過就是把油飯包在葉子裡就說它是粽子,騙人啊!但是南部粽就有粽子的味道,它裡面飯用粽子的做法來煮出那樣的味道;而不是拿油飯包一包就說它是粽子。」──南部粽支持者N. L
「有花生就贏了!什麼是北部粽?北部粽不是粽子啊!北部粽就是一團黏起來的糯米。」──南部粽支持者C. H
「我覺得北部粽的飯比較粒粒分明、比較Q;南部粽的飯好像比較軟一點,我個人比較偏好粒粒分明的飯,所以我比較喜歡北部粽。」──北部粽支持者C. Y
「因為南部粽的口感通常偏軟爛,我家住在台北比較習慣北部的口味,是口感上的問題。我覺得它和油飯還是有一定程度上的差別,因為肉粽通常還是會經過蒸的處理。」──北部粽支持者A氏
當彼此在批評對方的粽子不能稱為「粽子」的時候,我們也好奇他們心目中「粽子」到底是什麼樣的概念。
「三角形,有葉子,裡面有肉、有的人會包蛋,香菇,也有人會包魷魚條;也會想到醬油膏、香菜和花生粉。我不能接受甜的粽子,那是莫名奇妙的衍生做法,粽子就應該是鹹的,就是一種主食,沒有什麼鹼粽或是冰冰涼涼的,那是什麼東西啊!」──南部粽支持者N. L
「鹹蛋黃、栗子、香菇、肥肥的肉(但吃的時候一定要有肥肥的肉),還有花生!要被包在三角形裡面。其他形狀我還沒想過算不算粽子。」──南部粽支持者C. H
「三角形的,甜辣醬,裡面的原料像米飯、肉或是香菇。有時候吃太多,所以會想到膩膩的感覺。」──北部粽支持者C. Y
「三角形,蛋黃、肉,我比較習慣吃鹹的,是不是米做的還好。」──北部粽支持者A氏
一講到「粽子」,每個人心中應該都會浮出一些印象,可能是它的形狀、餡料、主體、煮法…等等。但我們到底如何形塑出「粽子」這樣的概念?又為什麼同一個名詞它卻會有不同的認定與想法?今天就藉著這個有趣的議題,來談談我們語言學上是如何看待這些詞彙。

語意成分分析:正負值組合成的世界

語言學中的「語意學」領域是討論詞彙的意義。詞彙的意義可以透過「語意成分(semantic feature)」的概念來分析。語意成分是比詞彙更小的成分,透過分析,就可以幫助我們對於這些詞語做明確的定義;如果詞彙具有某種語意成分,就會用+號來代表;沒有的話,就用-號來代表。舉例來說,「父親」和「母親」會被分別表現為:
 
兩相對比之下,我們就可以知道「父親」和「母親」兩個詞彙的語意成分中,只有「男性」這個語意成分不一樣。同理可證,我們若再以剛剛四種的語意成分來區分「兄弟」和「姐妹」,就會發現「兄弟」的語意成分全是「+」,「姐妹」則會在「男性」那裡得到「-」。
 
要注意的是,上述的語意成分定義是我們自己定的;而這個語意成分也可以改變,例如我們可以把「男性」的語意成分改成「女性」,這時候正負值就會出現了改變。
「語意成分」感覺很簡單,但實際上要如何拆解語意成分是一件學問──因為我們很難給詞定出一個完整、周全的定義,可能隨時隨地這個成分就會失去,或是隨時都可以找出一個新的成分加上去。像剛剛的「父親」的例子,我們也可以加上其他的語意成分,如:「眼睛:+」、「進食:+」、「呼吸:+」,但…似乎沒有那個必要?
有一個很簡單的猜人物或物品的遊戲,或是Akinator這網站,它是這樣玩的:一個人心中要想著一件人或物,另一個人問問題,但對方只能回答YES/NO。要如何快速猜到對方心中想的內容,問的問題就得有區辨性。例如:如果我心裡想的是我家的狗「樂透」,對方一開始沒有頭緒的時候可能就會先問:是生物嗎?(YES)和你有關係嗎?(YES)是人類嗎?(NO)……。這樣一步一步猜對方的想法。如果這個遊戲可以永無止盡的玩下去,那基本上可以猜得到對方想的人或物;但如果今天只有十次猜題的機會,那如何去選擇有「區辨性」的問題就很重要了。
這也像是我們的語意成分一樣。「父親」可以被拆解成:人類+、親屬+、男性+、同一代-,還可以被拆解成:呼吸+、有眼睛+、有鼻子+、進食+、有羽毛-、有飛行能力-……等永無止盡的語意成分。如果今天我們要對比「父親」和「鳥」的差別,那後面可能有些語意成分是必要的;但如果今天只是要讓人知道「父親」和「母親」的區別,只需要前四種語意成分就可以了。所以就把語意成分分析想像成在和別人玩猜心遊戲,你選擇的語意成分(遊戲的問題)越精準、越有區辨性,它就越容易找出它的特色來。

粽子的語意成分分析

學會了「語意成分分析」後,再回頭來談談「粽子」。如果有一個外國人問你粽子和米糕有什麼不一樣時,你可以如何回答呢?如果照剛剛大家的說法的話,我們可以歸納出「粽子」的幾個語意成分:糯米+、用葉子包起來+、三角形+;而「米糕」則是:食物+、糯米+、用葉子包起來-、三角形-。透過語意成分分析,就可以很快的解答外國人的問題:有被葉子包起來的是粽子;有三角形的立體形狀的是粽子。
透過語意成分我們雖然可以清楚的區分了粽子和米糕的差別,但我統計過南、北部粽其他的擁護者,卻發現他們自己產生了分歧。對南部粽的支持者來說,粽子的語意成分應該是:花生+、肥豬肉+、水煮+、炒過-;但對北部粽的支持者來說:花生-、肥豬肉-、水煮-、炒過+;甚至也有湖洲粽的支持者出來說:他們認為即使「三角形-」也可以被稱為「粽子」!這樣看起來,語意成分分析似乎出了問題了。
當然在國外沒有南部粽、北部粽之分,可能頂多只有「Pizza」到底鳳梨是正還負值的爭執而已。但,語意成分確實造成了一些困擾。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如果今天以「語意成分分析」來區辨「鳥」和「魚」時,「鳥」有什麼語意成分是可以被區分出來、且可以拿來和「魚」相對的呢?
大部分應該都是想到:動物+、有喙+、有羽毛+、哺乳-、有翅膀+、飛行+、卵生+,這應該沒有太大的問題吧?但,就跑出了一些比較尷尬的鳥類──企鵝。它的「飛行」語意成分是負值,還能算是「鳥」嗎?

Prototype Theory:從鳥的異類:企鵝談起

因應這樣的問題,認知科學家後來傾向使用另外一種概念,叫作「原型理論(Prototype Theory)」來談這些問題,它當然也可以用在詞彙語意上面。
原型理論和語意成分分析不一樣。我們如果為「鳥」下了一個「飛行+」的語意成分的話,雖然對於大部分的鳥類來說都適用、它也可以很好的區分鳥和其他類動物的差別;但是就偏偏跑出了鴕鳥、企鵝、雞之類的「異類」出來。但我們並不會認為雞不是鳥,這並不是「白馬非馬」的議題。
當我們可以同意「雞」是「鳥」,就會對語意成分分析打個疑問號。那我們該怎麼辦呢?「原型理論」就出來了。我們可以把整個「鳥」的概念想成一顆蛋,越接近蛋黃的就是最具有「原型性」的「鳥」,越往蛋白、甚至是蛋殼的地方,就是越不具有原型性的鳥,像是企鵝、鴕鳥等。相較於企鵝這些不會飛的鳥來說,靠近核心、我們心目中一開始想到的,是最具有原型性的鳥。有趣的是,這個「原型」當然和不同的文化有關係。像是如果今天講到「鳥」,大部分的台灣人一開始想到的應該是麻雀;但美國人想到的可能是Robin(知更鳥)。這當然和當地常見到的鳥類有關,但無論是麻雀或知更鳥,大家可能都認為它們比較像是認知裡的「鳥」。
再舉一個原型理論的例子。今天提到「家具」這個詞,你第一個想到的是什麼呢?知名的心理學家Eleanor Rosch在1975年的論文裡提到,她針對200個美國大學生,問他們哪些東西是屬於「家具」並給分時,發現次序分別是:椅子、沙發(sofa)、躺椅(couch)、桌子等,那評分低的幾名則是:電話、冰箱、火爐、縫紉機和廢紙簍。所以在「家具」這個概念裡,最有原型的其實是椅子。
那談到「椅子」,你心裡想的又是什麼呢?是不是有四支腳、木頭做的那種椅子?你第一個所想到的,就是在你心目中最具有原型意義的「椅子」;但是,應該也有三支腳的椅子吧?沙發算是椅子嗎?辦公室那種可以溜來溜去的也是椅子吧?
所以「原型理論」解決了我們一個語意分析會遇到問題,也就是那些看起來不乖、不聽話的例子。我們認為的「鳥」確實有那些語意,但如果缺少了一兩個,也不會讓它離開「鳥」的這個範疇;「椅子」也是這樣,雖然它沒有四支腳,但也不會否認根本沒有「腳」的沙發不是椅子,只是它不是最具有原型意義的椅子而已。

「一粽各表」的爭執點,其實在「原型」

我們可以把語意成分分析想成是一個「是非題」;但是原型理論它所講究的是一種more/less的概念,也就是這些語意成分它們佔的比重多少。可能比重越多,它就越符合我們心目中的形象。
所以我們再回到「一粽各表」這個概念。之所以南部粽和北部粽吵成一團,是因為大家對於心目中原型的「粽子」其實是帶有某種特定的想像的。對於大部分人來說,符合了三角形、被葉子包起來、用糯米做的這些,就可以被稱為「粽子」;但南、北部粽的擁護者更要求了它們在煮法、餡料、口感上的特殊限制;對於某些人比較不計較的人來說,就算它不是三角形也可以接受。因此,在南部粽支持者的眼裡,要煮得爛爛的、有土豆、醬油膏、花生粉、豬肉那才稱得上是原型的「粽子」,北部粽也可以是種粽子,但不是所謂的原型,反之亦然。而不是三角形的湖洲粽、不是糯米而是糯米漿的粄粽、口味是甜的鹼粽,都可以被稱為粽子,但它們不是最具有原型概念的「粽子」了。
今天應景地從端午節的南北粽之爭,一直談到語意成分分析和原型理論,希望可以透過簡單的方式幫助大家了解我們是如何面對分類或理解語意的。這集講的其實是一種「同名異實」,也就是一種粽子各自表述的狀況;下一集,我們再來透過滷肉飯、肉燥飯之爭,來談談「同實異名」的語言學知識哦!我們大家下週見,byebye!記得隨時來鏡文化粉絲專頁與我們互動哦!

來來來哩來,填問卷抽大獎

《語言好好玩》 x 《哲學好好玩》 x 《心理學好好玩》,第二季節目即將進入尾聲。感謝各位好好玩之友在空中的支持,我們也想聽聽大家的聲音~只要填寫各節目問卷,就有機會抽中 #鏡文學 最新出版的《完美人類》《Ring of the Day:台北捷運╳戀愛小說》新書哦!

➽活動時間:2019/05/29(三)-06/23(日)23:59截止。 2019/06/24(一)上午公布得獎名單。

➽活動辦法: 只要填寫各節目問卷,填完後留下連絡信箱或手機,每個節目都提供三本獎品抽出幸運兒。數學老師說:三份問卷都填,中獎機率會大大提升唷!

✎「語言好好玩」問卷:https://www.surveycake.com/s/NeN8e

✎「哲學好好玩」問卷:https://www.surveycake.com/s/ALd8e

✎「心理學好好玩」問卷:https://www.surveycake.com/s/dy6kq

--註1:本活動歡迎世界各地的讀者給我們意見回饋(寫什麼語言我們都會試圖理解),但是礙於寄送問題,中獎者若無在台灣國內可寄送的地址,獎品將候補給下一位幸運兒。

--註2:若三個問卷都填,就有三次中獎機會;然而為求公平,若已中獎,第二份再中獎,便將機會順延給下一位。

--註3:本活動需留下聯絡方式,若未留聯絡資訊或公布後24小時內未回覆,視同放棄資格,將自動遞補下一位得獎者。

 

聽「鏡文化 為你朗讀」聲音頻道

用iPhone訂閱:goo.gl/WQVkRS

若為Android系統使用者,可下載Google Podcasts或其他聆聽Podcast的軟體,並搜尋「鏡文化 為你朗讀 / Mirror Culture」

還不知道什麼是Podcast?

Podcast(播客)是一個可以用手機訂閱的聲音頻道。訂閱「鏡文化為你朗讀」後,只要有新節目,手機就會自動幫你下載。讓我們的聲音,陪你度過各個你通勤、跑步、洗碗的零碎時間。網頁版的用戶,也可以鏡週刊文化版官網,看到我們最新的節目。

💗 給我們5顆星的評價跟愛的鼓勵:goo.gl/yzh6Vk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0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