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2019.07.26 06:11 臺北時間

【通才的後勁2】該掛左耳科還右耳科? 過度專業損及視野和廣度

球王伍茲(左)曾和網球天王費德勒(右)合作拍攝電視廣告。(東方IC)
球王伍茲(左)曾和網球天王費德勒(右)合作拍攝電視廣告。(東方IC)
華人世界父母(和補習班名師)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讓你的孩子「贏在起跑點上」。但若依此觀念,網球天王費德勒站上起跑點的時機,至少要比同齡網球選手晚了10年以上,還沒跑就輸一大截。
過去20年,體育界、藝文界和教育界會議上經常浮現2個詞彙,是「1萬小時法則」和「刻意練習」。這套理論的基礎,取自佛州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Anders Ericsson等人1993年撰寫的一份研究報告,2008年英國趨勢作家Malcolm Gladwell將其引用在暢銷著作《異數》當中,隨即受到廣泛矚目,被視為是「天才」養成和渴望成功者的必備條件。
Ericsson的研究指出,任何技能的養成都必須不斷「重複相同或類似練習」,由專家從旁給予「正確清楚的指示」,並於事後「立刻反饋表現優劣」。這份研究最初觀察的對象,是30名柏林藝術大學主修小提琴的音樂系學生,但不少人深信相同的法則可以適用於所有技能上。
高球天王老虎伍茲在父親的調教下一路攀上球壇頂峰的成功案例,成了「1萬小時法則」最有力的背書。坊間類似教養書籍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社會上也瀰漫著儘早替孩子選定未來路線,強調「專業」和「專精」的思維;其中一個最明顯的例證,就是越分越細的醫藥專科:現今許多大型醫院不只每一種癌症都有專科醫師,美國醫界甚至流傳一則笑話:將來病患若是耳朵須要開刀,可能得先搞清楚該掛「左耳科」,還是「右耳科」。
但「專業」,真的是越專越好嗎?2014年一份德國的報告,似乎指向不同的答案。
德國美因茨大學運動科學教授霍尼格針對2014年摘下世足金盃的德國國家隊,做了一次詳細的背景調查,發現這個冠軍隊伍中絕大多數的球員,都屬「大器晚成」類型,在22歲前並未加入職業球隊,當然更不是世俗所謂的「神童」,頂多只是在業餘聯盟踢球,但這樣一支傳統標準下可能被歸類於「雜牌軍」的球隊,卻替德國抱回了兩德統一後的首座世界盃冠軍。
2年之後,德國凱薩斯勞藤大學又做了另一份更深入的研究,長期追蹤一群11歲小球員的運動表現,結果發現那些沒有接受專業集訓,可以隨興嘗試其他運動的小球員,2年之後在足球場上的成就,反而優於那些接受集訓的同儕。
隨著這類和「專才」觀念唱反調的學術報告不斷增加,體壇上也有越來越多「不專心」的運動明星冒出頭。2018年美式足球超級盃的2支隊伍裡的當家四分衛,都是多才多藝的運動員:Tom Brady曾被職棒隊伍看上,Nick Foles則是在學生時代涉獵籃球、棒球、跆拳道,樣樣精通。
而去年創下史上最快奪下3個量級冠軍腰帶紀錄的烏克蘭拳擊手Vasyl Lomachenko,則是在小時玩過體操、籃球、足球和網球,甚至有4年時間專心學習烏克蘭傳統舞蹈。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0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