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2019.09.23 06:28 臺北時間

【很廢很勵志(下)】群組滿滿的「假掰狗屁」? 心理學者:認真就輸了

勵志文通常無傷大雅,但有時亦似是而非。(東方IC)
勵志文通常無傷大雅,但有時亦似是而非。(東方IC)
「勵志圖文」的另一個特點,是它經常被不斷轉傳,很容易爆紅。加拿大里賈納大學的行為科學助理教授Gordon Pennycook分析,勵志文之所以能夠無往不利,常在網友不知不覺間就按下「分享」鈕散播了出去,最大原因,是多數人恐怕都沒有認真去看它到底寫了什麼。
「一般來說,勵志圖文能走紅,是它常讓人第一眼就覺得有些道理,或受到某種感動,」Pennycook教授說。
(例如:「笑一個,不需要理由」,「沒有陽光的時候,你就是陽光!」、「所有你想要的東西,都在恐懼的另一邊」。)
就訴諸人的情感這一點,Pennycook教授認為勵志文(或長輩圖)和網路上的假新聞,有著微妙的共通處:假新聞意圖激起人的憤怒或恐懼之情,而勵志文則是對準網友的「良好感覺」而來。
「這兩種貼文,都是瞄準人的感性,而非理性,」Pencook教授說。
雖然多數勵志文或長輩圖,都是加油打氣、關懷問暖,即使沒意義也無傷大雅的老生常談,但對於社群網路已徹底融入他們生活裡的年輕世代來說,每天接收到來自網紅、親友、同事還有社團群組的疲勞轟炸,手機上滑過去一串串貼文都充斥著各種似是而非的喊話,仍然有必要培養出一定的辨識能力,設法將那些Pennycook教授稱之為「假掰狗屁」(pseudo-profound bullshit)的廢文,排除在腦波雷達的接收範圍之外。
為了測試一般人對假掰廢文的接收度和辨識能力,Pennycook教授設計了一套實驗,利用網路上現成的「新世紀廢文產生器」,製作出大量看似有理,實則毫無意義的廢文,包括像是「凡無形者,亦必不朽」、「科學證實,自然之本質為快樂」、「奇蹟乃為常態」等文字,再將這些文句夾雜在真正的諺語格言當中,製作成問卷,由受測者逐一評斷哪些真的有意義,哪些是廢文。
實驗結果發現,雖然一般人都以為自己夠理性,不會輕信廢文,但在800名受測者中,幾乎99%的人都至少會誤判一條文句,把廢文當成是致理格言,另外像是「水能穿石」這樣的古老諺語,反而竟然有2成的人誤以為是假掰廢文,顯然大多數的人並不像自認為的那樣腦袋清楚。
Pennycook教授進一步分析,人類原本就是感情的動物,因此對於那些先天情感上傾向認同的事物,往往也缺乏抵抗力。不過,考慮到多數網路廢文只是順著人性、激勵人心,就算是不小心按下了認同分享,通常也不至於有太大的損失,但若是無止盡的勵志文已經開始讓你感受到壓力、甚至是不愉快,那時便不妨暫時放下手機,停下來,認真想一下:
「這句話,真的有意義嗎?」
資料來源:The Guardian, Irish Times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1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4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