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2019.09.26 17:40 臺北時間

《香港人權民主法案》過關(下):「美國方案」能否化解香港困局?

香港的民主抗爭行動中,美國的角色顯得曖昧而敏感。(網路截圖)
香港的民主抗爭行動中,美國的角色顯得曖昧而敏感。(網路截圖)
美國國會的外交委員會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表達了對香港的民主派的支持。不過,美國行政部門是否會因此對北京採取更強硬立場,外界認為仍要看總統川普個人的態度。
「香港人權民主法案」在美國參院的外交委員會通過的同時,另一項「台北法案」(全名為「2019年台灣友邦國際保護及加強倡議法案」[Taiwan Allies International Protection and Enhancement Initiative Act of 2019],簡稱TAIPEI Act)也在外委會通過。
「台北法案」的提案人賈德納(Cory Gardner)在參議院外委會以口頭表決方式一致通過前的致詞提到,近期索羅門群島、吉里巴斯外交轉向中國,北京的不斷霸凌對台灣民主造成「重大威脅」。
這反映了美國國會在香港和台灣議題上,普遍對中國採強硬立場的氣氛。
不過專家也指出,美國國會對中國「硬起來」,未必有助解決問題,反而可能讓香港情勢更加複雜。
前美國國安會官員何瑞恩(Ryan Hass)在BBC的訪問裡就認為,香港的「美國解決方案」難以奏效,法案甚至可能縮小和解與妥協的空間。因為香港示威背後有深層的社會問題,須要由北京、香港示威者和社會菁英來共同找出解決方案。
除此之外,美國對香港政策的根本出發點是要保障美國在香港的利益。目前為止,在香港的美國公司多謹言慎行,不輕易表達對民主抗爭的支持。
布蘭切特在BBC的訪問題到,美國商界面臨兩難的局面,短期內希望香港恢復穩定,也要避免自己在中國被封殺抵制的政治風險。但是長期而言,它們也擔心北京破壞香港的司法獨立,損害香港的優勢。
布蘭切特認為,真正能影響北京決策的仍然美國總統川普身上。不過川普對香港抗爭的立場卻始終曖昧不明,前後說法不一。
川普曾經盛讚港人的示威,但也曾以「暴動」(riot)形容抗爭行動。美國會不會對香港的抗爭做出更強勢的動作,或許仍要看川普的最後決定。
參考資料: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BBC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1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