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2019.10.18 05:58 臺北時間

【心理學S03E02】鴨子才沒有這麼可愛 《醜小鴨》的「標籤效應」和「畢馬龍效應」

【心理學S03E02】鴨子才沒有這麼可愛 《醜小鴨》的「標籤效應」和「畢馬龍效應」
好好玩系列知識型節目,全新一季節目從10/03(四)早上6:00開播啦!除了保有原有的老班底外,也加入了最新的《大腦好好玩》哦!週四為《哲學好好玩》與《大腦好好玩》隔週播出,週五為《心理學好好玩》與《語言好好玩》,都以全新面貌及更多元的形式播出,每天睜開眼睛、戴上耳機,就能把知識輕鬆帶上路。
“「標籤效應」聽起來是個不好的現象,但人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心理,是因為我們需要一個簡化的方法來面對世界上這麼多人和訊息。因此,標籤效應就是人們在面對外界、與人互動時獲得的最初、最簡化的概念,讓我們知道怎麼跟他人互動。舉例來說,我自己是老師,開學後遇到一個學生,因為他的標籤是「學生」、我的標籤是「老師」,我們兩個就非常清楚應該要怎麼互動。「標籤效應」給了我們一個很好又方便的分類,知道如何去跟其他人因應。”

【心理學S03E02】鴨子才沒有這麼可愛 《醜小鴨》的「標籤效應」和「畢馬龍效應」

鴨子才沒有你想得那麼清新可愛?《醜小鴨》和標籤效應

今天要跟大家聊的童話故事是耳熟能詳,常常用來勉勵自己的《醜小鴨》。
有一天,鴨媽媽孵蛋的時發現裡面有一顆特別大的蛋。當其他蛋都孵出來後,這個特別大的蛋還是一直沒有孵出來,於是鴨媽媽加倍呵護它,最後也被孵出來了。不過,這隻小鴨卻長得跟其他鴨寶寶。因為長得不一樣,牠的兄弟姊妹常取笑牠長得醜、是一隻醜小鴨。雖然鴨媽媽都會要求大家和平共處,但是醜小鴨仍然會被其他的鴨子欺負。有天,醜小鴨毅然決定離家出走;可惜因為其他動物也覺得牠醜,當然也就不願意幫牠,所以牠一直過著勞碌的生活。直到有一天,牠突然拍動翅膀飛起來了,當牠對著水面一照,才發現自己原來是一隻天鵝!所以牠非常開心,開始去學習如何去當一隻真正的漂亮的天鵝。
《醜小鴨》常用來勉勵──小時候如果不好千萬別灰心,只要本質好,長大後仍能發揮本質,成為大家都喜歡的人。這故事雖然還滿有勉勵作用,不過我一剛開始聽完後覺得滿害怕的,因為那些剛孵出來小鴨們居然從小就會欺負別人!本是同根生,明明從同一個窩孵出來、年紀也小,卻會欺負自己的兄弟姊妹。由於一般概念之下,因為鴨子有「銘記現象」,也就是鴨寶寶孵出來後會認定第一眼看到的事物是媽媽;再加上常看到鴨寶寶跟在鴨媽媽後面排隊走著的可愛模樣,所以總覺得鴨寶寶的形象應該是可愛清新,和這故事會欺負手足的鴨寶寶全然不同。
《醜小鴨》的故事可以讓我們看一個生活中常見的著名心理學效應──「標籤效應」。這個效應討論了人應該有什麼特質,以及別人幫自己貼上這個特質之後,會產生什麼效果。
當我們對某人貼上標籤(好人/壞人、聰明/不聰明等)時,就會傾向該標籤的眼光來看待他。1972年史丹福大學的羅森漢教授所進行了心理學史上非常著名的假病人實驗,當時羅森漢教授想要測試人們能否看穿假的精神病人?於是,他找了8個身分不太一樣的人(學生、醫生、主婦等)假扮精神疾病患者,並告知當時的精神科醫師說自己有幻覺及奇怪的症狀。因為有幻聽的症狀,所以精神科醫師認為他們患有「思覺失調症」並要求住院。住院後,護理與醫事人員也都覺得他們是病人。只是,雖然假患者們開始以正常的身分、言行和其他人互動,但因為大家已預先幫他們貼上標籤(在醫院當中穿著病人服),即使他們說了正常的話,別人仍覺得這些人所講的話都不正常;甚至後來假患者們想申請出院,醫師們不但不相信他們真的痊癒,反而不准他們出院。後來,這個實驗常被用來抨擊精神疾病的診斷是否太過於武斷、不清楚。不過現在精神疾病的診斷跟當初已不可同日而語,正常診斷下不太可能發生這種情況。
羅森漢這個實驗的重點,就是所謂的「標籤效應」。當你認為他是「病人」,即便他表現再正常,你仍會用別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很常出現類似的情境。比如說在學校中,如果覺得某人是壞學生,他的所做所為可能別人都看不順眼,認為他任何行為都導向壞的;甚至我們可能都聽過這樣的案例:如果有學生的東西突然不見了,很多人就會馬上懷疑是班上公認那位壞學生所為。東西丟掉一定是壞學生拿的嗎?其實未必,但因為他已被貼上標籤,大家就容易否定他的一言一行。相反的,如果學生被貼上好的標籤,大家就會覺得他的所有行為都是好的。舉例來說,一位成績很好的優等生偶爾犯了一個小錯,人們也容易原諒。在我小的時候就常常遇到這種情況。只要班長出錯,老師可能只會稍稍處罰一下或是直接原諒他;但對於那種愛講話、常作怪、考試考不好的同學,只要犯錯了就會被重重地處罰。

「標籤效應」一定不好嗎?

醜小鴨一出生時就被貼上標籤。明明是隻天鵝,卻被誤認為是一隻「醜」的鴨子。當大家都認同這個標籤,久而久之連牠自己也接受了。為什麼貼上標籤後,就給了人不公平的待遇呢?
「標籤效應」聽起來是個不好的現象,但人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心理,是因為我們需要一個簡化的方法來面對世界上這麼多人和訊息。因此,標籤效應就是人們在面對外界、與人互動時獲得的最初、最簡化的概念,讓我們知道怎麼跟他人互動。舉例來說,我自己是老師,開學後遇到一個學生,因為他的標籤是「學生」、我的標籤是「老師」,我們兩個就非常清楚應該要怎麼互動。「標籤效應」給了我們一個很好又方便的分類,知道如何去跟其他人因應。
因此,標籤效應不見得是不好的,它能讓我們快速地知道該如何與他人互動。它的問題在於:如果對其他人、事、物認知得太少,就可能會因為單一標籤的關係,而產生汙名化現象或是給予不好的對待。比方來說,為了照顧弱勢,許多城市會建立公共住宅,但周遭的居民認為會降低房價因而抗議。又如,「康復之家」能提供狀況改善後的精神病患恢復並融入社會環境,但附近的居民可能會認為精神疾病很可怕、是個不定時炸彈,所以反對它蓋在附近。人們對於這些的單位所給予的單一標籤,其實造成整個社會的不公平。
標籤背後最主要的就是「不理解」。雖然少數的精神疾病患者可能有脫序或無法預料的行為,但絕大部分在康復之家的個案情況已跟正常人差不多。若我們可以用對待正常人的方式去對待他們,他們的情況會改善得更快,也能和社會產生良好的接觸與連結;反之,如果一直把標籤貼在他們身上,就像是大眾在逼迫他們繼續當「病人」,如此一來,社會群眾的壓力就會讓他們覺得孤立無援。如同《醜小鴨》,因為連醜小鴨的兄弟姊妹都不接受牠,所以牠只好選擇逃跑;社會上、教育現場一些脫序的行為,常是因為不理解所造成。我們應該反思,不要用這種單一的標籤化去看待社會上的事物,而必須要了解背後的原因。

好的標籤──畢馬龍效應

上面提到「標籤」不一定不好。心理學上很常見的「畢馬龍效應」也證明了:如果發現自己是正確的,或者別人給予我們好的標籤,便有機會讓人變得更好。這個效應的名稱來自希臘神話。
一位名為畢馬龍的雕刻家某天獲得了一個很棒的石頭,便把石頭雕成一個非常漂亮的美女。由於雕像實在太美了,他每天看著看著,就愛上了雕像,很希望這個雕像變成真人。在他日盼夜盼之下,天神被畢馬龍感動了,就把這個雕像變成真人,他們兩人就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有個教育現場的實驗,實驗者事前告知課堂的老師同學智商的高低,但實際上他們的智力都差不多。雖然老師持續教課、沒什麼不公平的對待,但過了一個學期,發現當初以為智商比較高的學生們的學業成績真的比較好;反之,那一些被老師認為智商比較低的學生,成績真的就比較低一些。明明學生們在學習與智力沒有特別的差異,可能就是老師們在對待學生時,不經意露出對那些「智商高」的學生的期待;相對地,可能就較少給予那些「智商低」學生關愛的眼神,對他們的期待也比較低。這個實驗告訴我們,需要先對一個人有所期待,他們才會比較表現出符合甚至超出我們期待的表現。如果一開始否認了這個學生的學習潛能,他可能就真的難以進步。
「畢馬龍效應」常用來提醒老師、家長們對孩子與學生必須要有所期待。雖然他們可能沒辦法立刻就表現好,但不能因為表現不到預期,就認為他們一定做不到;正因為你認定他做不到,他就越真的做不到。這其實和剛剛講的「標籤」有點像──當人被貼上「他就是不行」的標籤,我們就會持續用同樣的方式去對待他;另外,當對自己有所期待、認為自己可以學會、學得好,才真的有可能會變得比較好。這與「正向心理學」提倡的不謀而合:必須要去發現自己的優點、或反過來發現別人的優點,才有可能變得更好。
人們很容易注意到自己不好的地方,卻忽略自己的優點。人可能會不斷地把焦點放在缺點並希望提升、改善它。但「正向心理學」卻是建議大家要去發現、發揚光大的好的一面。為什麼呢?因為當彰顯了自己的優點,整個人的自信心、動機都會提高,如此一來,整體學習的情況就會變得更好。我們在學習或待人處事時,要嘗試看到自己或別人的優點,替自己與他人貼上好的標籤。當明白「標籤理論」的作用後,更應該適時地提醒自己,不要只看到不好的那面,要明白人擁有非常多面向,不要因為單一標籤就去定論這個人。
《醜小鴨》除了展開了「標籤效應」跟「畢馬龍效應」外,也符合了成長過程當中不斷地追尋自我的一面。我們的「自我」是什麼?醜小鴨小的時候被貼了不好的標籤而默默接受,因而一直過著命苦的日子。後來才發現自己原來是隻天鵝,此時牠才有了自信、能夠自在起飛了。因此,《醜小鴨》另一個重要的心理學要點,便是隱喻──每個人都必須要找到真正的自我;越早找到符合自我的那一條路,才有辦法活出自己,像天鵝一樣飛起來。如果一直沉浸在不適合或不認同你的環境下,便難免會對自己產生一些錯誤的認知。心理學能幫助我們了解自我。當我們可以更了解自我之後,就可以產生更好的行為去因應環境,有助於找到更好的未來。
今天《醜小鴨》的故事就跟大家聊到這裡,下一次要跟大家聊聊另外一個非常知名的故事。這裡先賣個關子:迪士尼公主系列中,有哪一個主角會變身呢?也就是整個劇情當中,跟變身有密切的關係的?下個禮拜,我們就要談這個童話故事。我們下次再見囉,掰掰。
心理學好好玩主持人蔡宇哲

聽「知識好好玩」聲音頻道

「知識好好玩」於每週四、五播出,讓大家每天睜開眼睛、戴上耳機,就能把知識輕鬆帶上路!週四為《哲學好好玩》《大腦好好玩》隔週播出,週五為《心理學好好玩》《語言好好玩》。請搜尋「知識好好玩」並訂閱,就可以掌握我們最新的一集囉!

想聽更多聲音節目? 2019年10月鏡週刊推出

最多獨家更新內容只在:全新語音網站《鏡好聽》,內有更多新頻道「記者手札」、「新聞幕後,記者說」、「知識好好玩」、「鏡文學」、「鏡文化為你朗讀」,讓我們的聲音,陪你度過各個你通勤、跑步、洗碗的零碎時間。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2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