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2019.10.31 06:34 臺北時間

允許做有趣的研究 京都大學諾貝爾獎得主輩出

京都大學圖書館一景。(翻攝自推特)
京都大學圖書館一景。(翻攝自推特)
今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吉野彰,以及去年諾貝爾生醫學獎得主本庶佑,都有個共通點,那就是畢業於京都大學。該校除了是日本偏差值(註:學力偏差值是從學生測驗成績與所有受測學生人數與平均成績推算出的數值,是日本學生報考大學的依據)數一數二高的名校外,也是培育最多日本籍諾貝爾獎得主的大學。而該校的自由校風,被普遍認為是諾貝爾獎等級的創造力之源。
本月10日,畢業於京都大學,並擔任該校名譽教授的化學家吉野彰,在旭化成化學公司研究鋰電池的功績,榮獲了今年諾貝爾獎殊榮。連續兩年來,日本出身的諾貝爾獎得主都是京大校友,這個光榮的事實,令該校學生無不與有榮焉。
京大農學院一年級的一位男大學生這麼稱頌吉野的偉業:「鋰電池到了現在,已是任何人手邊都不能缺少的東西了。」四年級專攻食品科學的田中小姐則說,熱心研究並留下成果是很辛苦的事,她對於能夠和諾貝爾獎得主就讀同所大學感到榮幸。
日本歷年共有24人榮獲諾貝爾生醫學獎、物理學獎與化學獎等自然科學類獎項。而得主當中,共有8人就讀京都大學,包含今年與去年得主在內。其次為東京大學5人,再來是名古屋大學3人。從1949年,畢業於理學院的湯川秀樹因介子理論獲得物理學獎,到今年的吉野彰,京都大學可謂人才濟濟。
另外,出身於其他大學,但以在京都大學任職期間的研究獲獎得主,也不在少數。例如於2012年,山中伸彌便以就任京都大學教授期間的iPS細胞研究,榮獲生醫學獎。而2008年,小林誠、益川敏英以粒子物理學模型理論獲得物理學獎,這些研究成果,則都是在京都大學擔任助手時累積出來的。
日本媒體普遍認為,京都大學以「自由校風」為基本理念,養成了學生富有獨創性的發想,孕育了諾貝爾等級的研究成果。京都大學名譽教授永田和宏認為,在京都大學,「做有趣的研究」是被允許的,雖然研究步調慢,但能發展出原創性。另一位名譽教授也認為,京都大學創立以來的自由風氣,或許正是孕育領先世界的獨創研究的土壤。
京都地方報紙記者廣瀨一隆也指出,他親身強烈感受到京都大學有著「做有獨創性的研究」的氣概,而相較其他大學,媒體記者更能輕鬆的採訪研究者,其環境相當地寬容。無論是年年被惡搞的「折田先生塑像」,還是京都大學周圍的手製看板,都是京大學生自由、反骨風氣的象徵。
今年度製作「機動戰士鋼彈鐵血孤兒」的「奧爾加」版折田先生塑像的學生,很可能會被校方處罰。(翻攝自推特)
然而,近年京都大學校方有加強管理之趨勢。看板和惡搞塑像,皆被校方一一勒令撤去。雖然學生一方並不總是正確的,但吉野也認為校方管得太嚴,讓人不得不聯想起,京都大學正在排除能激發創造力的「跳脫常識的有趣事物」。而這種「幹傻事也值得」的精神,正是科學研究所需要的。
資料來源:產經新聞、朝日新聞等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2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