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
2019.10.31 07:58 臺北時間

【鏡評】中國GDP陷入信心迷霧

過去十六個季度,中國官方GDP的統計數字只有○‧八%的波動。(東方IC)
過去十六個季度,中國官方GDP的統計數字只有○‧八%的波動。(東方IC)
中國政府的官方統計經常背負過於沉重的政治任務,官方統計數字的真實性「僅供參考」不是甚麼新聞,不過,10月18日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最新的統計,第三季經濟增長率(GDP)年增率為6%,卻引發前所未見的討論,排山倒海的海內外評論不只認為這個數字不具參考性,甚至引爆造假的指責。
最戲劇化的批評是人民大學教授向松祚在微博發表文章,指稱「按照官方數據」,今年5到9月的全國財政收入一直負增長、企業利潤增速下降與負增長、個人所得稅前三季出現30%衰退,這3項加起來就是GDP,3個要項都是低速增長或負增長,加總之後怎麼還可能出現6%的增長?向松祚質疑「現在還說穩中有進,穩中向好」,似乎與事實不符。
向松祚是大陸這2年崛起的總體經濟明星教授,他有強大的政治靠山,在經濟論壇中的大白話總能吸引大量的網路點閱。不過,這回他的文章卻立刻遭到刪除,個人微博一度被封鎖。
國家統計局其實是誠實地揭露出「趨勢」,6%的增長率創下27年半以來的最低水準,增長率每季下滑0.2%,明年之後就會看到五字頭。而前三季服務業項下的消費市場、居民消費的增速超過10%,整體消費對GDP增長貢獻率達到60.5%,仰賴服務業的「穩定器」來彌補疲弱不振的製造業的現象。
問題是,經濟增長的統計是政府政策與企業投資最重要的核心,不能只看趨勢,還要仔細研究「速度」與「幅度」。因此,各種替代官方統計的指數就突然爆發,最知名的當然是12年前、現任總理李克強因為不相信官方統計,改從用電量、貨運量、貸款餘額來觀察經濟活動的「李克強指數」;後來業界對於民間公司公布的採購經理人指數的高度重視,都是著例。
今年突然爆發出許多民間自行編製、具有高度創意的經濟指標,舊金山SpaceKnow運用衛星,鎖定中國境內6,000個工業中心,定期分析「夜間燈光亮度和紅外波段數據」,來偵測大陸工廠使用能源、產生熱量的活動,看到中國的工廠開工與中美貿易戰高度的關聯性;還有監測農曆新年民眾返鄉、旅遊活動的「中國新年指標」;或者根據官方公布的在建房地產建築面積、發電量、港口吞吐量編制的指標。這些民間溫度計的趨勢都是往下,衰退幅度則超越官方的數字。
過去16個季度,官方GDP的統計數字只有0.8%的波動,太完美的潤飾,刺激出大量民間自編的經濟指標,更讓各界注意到對政府不信任的警訊。「信心」是經濟穩定發展最重要的基石,為了維持信心去調整經濟數據、卻導致信心喪失的後果,這筆帳,國家統計局應該重新算一下。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2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