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難民賣家鄉味1】富三代來台避難 靠家鄉立足台灣

1980年,杜漢琛(中)以家鄉味越南河粉在台北永康街闖出名號。左為三子杜與方、右為妻子鄭曼蕙。
1980年,杜漢琛(中)以家鄉味越南河粉在台北永康街闖出名號。左為三子杜與方、右為妻子鄭曼蕙。
年近8旬的杜漢琛是越南華僑,前半生家境優渥,一度來台求學、工作,還抱得美人歸。看似無憂無慮的富三代人生,一帆風順,卻因越南淪陷一夕變調,散盡千金、孑然一身。
順利逃離越南,來台後,為撐起家計,1980年杜漢琛以家鄉味越南河粉在台北永康街闖出名號。20年後,三子杜與方回家接班,積極向外拓展,從小攤車開枝散葉,在台北發展出4家分店。走過大時代的生離死別,家人齊心,守住記憶中的滋味。
頂著一頭雪白的白髮,杜漢琛拿著湯匙,一杓一杓慢慢地在磅秤上秤著香辛料,從桂皮、丁香到茴香,每一杓抓得分毫不差,即便是小至0.01克的胡椒,也不給半點多餘的空間。
「湯頭是河粉的靈魂,因為河粉本身沒有味道,再加入雞骨頭、豬骨頭、蝦米跟蔬菜熬煮才會好吃。」他操著一口粵語腔調,笑起來有幾分連鎖炸雞店招牌老爺爺的神情。
杜漢琛一杓一杓慢慢地在磅秤上秤著香辛料,即便是小至0.01克的胡椒,也不給半點多餘的空間。
用秤貴金屬的磅秤秤香料,他連河粉的寬度也講究,要求一板河粉得切60刀,「台灣一般的河粉太肥、太厚,煮湯的河粉要越窄越好,蘸的湯不多就不好吃。到今天為止,誠記的產品將近100項,都是我研發出來的。」
80歲高齡的杜漢琛這些年已不太管事了,店務幾乎都交給三子杜與方及店長打理,但他仍負責研發,時常靈感一來、想到就做,店內賣了30多年的鮮蝦餛飩,從要包入整尾蝦,或包入切塊蝦、蝦泥,一款餛飩能變出十多種花樣,至今仍不斷修正。擔任助手的杜與方在一旁補充,「他一個禮拜可能做7道不同的東西,一天2道也有可能,所以我晚餐就要少吃一點了。」

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

限時優惠每月$79
全站看到飽

10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

已經是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