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2019.11.30 13:31 臺北時間

【全文】《農村的遠見》前瞻視野 4K高規格尋訪6國典範

日本豐岡市成功復育野放東方白鸛,如今成群在田野棲息,成為當地迷人的農村風景。(公視提供)
日本豐岡市成功復育野放東方白鸛,如今成群在田野棲息,成為當地迷人的農村風景。(公視提供)
公視首部跨國4K紀錄片《農村的遠見》,從企劃至播出歷時7年,走訪台、印、日、德、美、荷等6國,拍攝10個發揮在地特色、永續經營農村的成功案例。
該片以新台幣2,200萬元製作10集,由現任監察委員林盛豐擔任總策劃,分兩季播出,第一季即引起產官學界重視,導演劉嵩也獲金鐘獎肯定,讓本月推出的第二季備受關注。
農民低頭在水田間穿梭耕作,雨霧籠罩遠山,體長超過1公尺的東方白鸛在田梗、屋頂、巢塔停駐,形成日本豐岡市初夏的農家風景。50年前,這裡因環境破壞讓東方白鸛絕跡,經人工復育十多年,再耗費16年打造野放場域,東方白鸛終於成功於2005年放飛,如今野外族群數量破百隻,甚至延伸出當地特有觀光產業。
東方白鸛體長超過1公尺,當地人視牠為幸福的象徵。(公視提供)
農村經營的成功案例,也發生在台灣、印尼、德國、美國、荷蘭等地。《農村的遠見》紀錄片團隊走訪6個國家、拍攝10個農村,製作成10集系列節目,從企劃至播出歷時7年。第一季5集在2018年播出後,引起產官學界重視,導演劉嵩亦獲金鐘獎非戲劇類節目導演獎肯定,本月再推出第二季。
《農村的遠見》第一季赴日本大仁農場拍攝。右為節目總策劃林盛豐、中為顧問月足吉伸。(翻攝自農村的遠見臉書)
61歲的劉嵩,畢業自英國倫敦國際電影學校,曾參與美國國家地理頻道、HBO紀錄片後製剪輯工作2年,自此對紀錄片產生興趣。1989年他回台成立寶花傳播,1991年起陸續製作《城市的身世》《城市的遠見》《福爾摩沙的指環》《對焦國寶》等片,30年來累積3座金鐘獎非戲劇類節目導演獎、一座教育文化節目獎。
台灣過去20年來,城市管理、空間整理、都市設計都有進步,但對鄉村卻缺乏理解。
劉嵩與林盛豐自《城市的身世》開始合作,林盛豐是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建築博士,2000年間擔任行政院國土規劃推動委員會召集人,多年來參與國土規劃推動及立法相關工作,憑藉豐沛人脈資源,召集專家組成顧問團,制定採訪主題、對象、內容,作品成為兩岸多所學校的影像教材,深具影響力;其中《城市的遠見》亦被中國大陸中央電視台買下播出權。
導演劉嵩(左)與總策劃林盛豐(右),自28年前合作紀錄片《城市的身世》後培養出絕佳默契。
2013年公視提出邀約,希望製作《城市的遠見》續集,林盛豐卻猶豫是否要繼續拍同個題材。「因為台灣過去20年來,城市管理、空間整理、都市設計都有進步,但對鄉村卻缺乏理解,不及先進國家的農村土地使用管理、景觀、生態保護水準,於是我向導演建議,不如改個方向,以農村做為拍攝主題。」
林盛豐(右)不僅策劃節目內容,也是片中靈魂人物,帶領團隊到場採訪,有他獨特的觀點。(公視提供)
林盛豐的想法獲得公視支持,以2200萬元製作《農村的遠見》。企劃案簽定後,公視為提升品質,將原案HD規格升級至4K高畫質,成為公視首部4K跨國拍攝的紀錄片。雖然可租借機器節省經費,但劉嵩為做足準備,寧可自掏腰包添購4K攝影機及器材、請技師於開拍前半年為團隊上課。
《農村的遠見》不是在講遙遠的故事,而是以台灣的觀點規劃、從台灣的問題出發。
另一方面,林盛豐找來長期關注台灣農村發展的專家,提供赴他國考察的經驗案例,規劃十集內容,「我們不是在講遙遠的故事,而是以台灣的觀點規劃、從台灣的問題出發,讓觀眾覺得節目與自己有很深的關聯。」
劉嵩進一步解釋:「這部分花很多時間,不但全部要一手資料,受訪者也必須是核心人物,同時為配合農作季節,經常半年前就要聯絡、協調時間,不是說去就能去。」
台東池上是《農村的遠見》中唯一的台灣案例,以8個月時間完整記錄農民插秧到收穫的過程。(公視提供)
他以系列中美國「精緻農業」和「有機生活美學」單元為例,赴美拍攝前一直聯繫不上顧問引薦的窗口,後來透過美國在台協會(AIT)農業組協助,接洽當地農民組織如美國有機協會及餐酒協會的重要代表,才趕在拍攝期限內完成。
即便有資源豐富的公視願意花預算與時間支持,《農村》團隊仍需量入為出。7人團隊每人都身兼數職,2位攝影兼任司機和廚師、執行企劃兼翻譯,每個農村平均得花15個工作天、訪談20至40人才能完成;10集節目訪10個農村,前後拍攝費時3年。
為讓影片雅俗共賞,劉嵩再用一年時間剪接,「有技術和專業加持,系列紀錄片仍要照顧電視機前的觀眾,重點不是手法多厲害,要做到連長輩都能看懂,同時滿足挑剔的觀眾。」
為振興牧羊產業,德國地方人士積極轉型,將羊皮製品與在地特色連結。(公視提供)
德國施瓦本山谷的傳統牧羊產業已延續數百年,也是維持當地生態及地景重要的一環。(公視提供)
劉嵩拿起厚重的訪問稿說,每集節目52分鐘,只能容納8000字,但每集的逐字稿卻超過10萬字。「此外,平均每80分鐘的影像素材,只能用其中最精華的一分鐘,證明內容品質不含糊。」林盛豐幽默笑說:「影片要閱讀輕鬆、賞心悅目,考驗說故事的能力;節奏也很重要,之前有學者跟導演吵架,就是因為想塞更多資訊。」
拍攝過程中有學術界人士建議加入批判性內容,但最終林盛豐決定維持正向論述,「每個案例中的農村都經過三、四十年的努力、改變才有現在的樣貌,過程中一定曾面對許多挑戰,甚至挫敗。《農村》拍的是當地人靠遠見一步步實踐夢想,重點是把成功案例完整說完,做為學習啟發的對象。」
節目每集訪問逐字稿超過10萬字,卻要去蕪存菁濃縮成8千字,非常不容易。(劉慧茹攝)
林盛豐強調,每個國家歷史、文化、地理環境不同,不可能照抄,《農村》系列紀錄片目的是開拓視野,引發討論和想像。他認為唯有以永續的角度出發、具遠見的觀點經營農村,才能像片中成功案例,找回農村的驕傲。

勾勒新想像 劉嵩小檔案

1958年出生於台北

學歷:英國倫敦國際電影學校

紀錄片代表作:

  • 2018年 《農村的遠見》獲金鐘獎非戲劇類節目導演獎
  • 2013年 《對焦國寶》獲金鐘獎教育文化節目獎
  • 2009年 《黃羊川》獲台北電影獎最佳紀錄片
  • 2008年 《福爾摩沙的指環》獲金鐘獎非戲劇類節目導演獎
  • 2001年 《城市的遠見》獲金鐘獎非戲劇類節目導演獎
  • 1991年 《城市的身世》獲優良文化錄影節目/紀實報導類一等獎

農村未來式 林盛豐小檔案

1951年出生於基隆

學歷: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建築博士

重要經歷:

  • 2018年《農村的遠見》系列紀錄片總策劃、第5屆監察委員
  • 2016年~2017年 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委員
  • 2002年~2005年 行政院政務委員
  • 2000年~2002年 行政院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副執行長
  • 1995年~1997年《城市的遠見》系列紀錄片總策劃
  • 1991年~1993年《城市的身世》系列紀錄片總策劃
  • 1986年~2000年 宜蘭縣政府顧問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2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