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專區人物

【族語是回家的路1】不能用外公外婆聽得懂的話親口道謝 成為她一輩子的遺憾

馬躍推動過原住民正名運動、凱道抗爭,50歲回到部落,從幼兒教育扎根做起。
馬躍推動過原住民正名運動、凱道抗爭,50歲回到部落,從幼兒教育扎根做起。
50歲這年,馬躍比吼回到花蓮玉里春日部落,創辦「南島魯瑪社」部落河邊教室,為孩子打造全阿美語的學習環境。先前他做過許多原住民運動:回復族語姓名、在凱道住了4百多天爭取傳統領域、當過原民台台長、參選立委、拍紀錄片,「我之前做的事情都沒有成功,可能難度比較高。原住民的歷史沒有人幫我們寫,所以我們要自己寫,從自己的家族、部落遷徙開始寫。」
老師帶著孩子們全程以阿美語學習部落的歷史、山河、植物,回到家,家長也試著用族語與孩子們對話。自己族語自己救,面對老人家凋零、傳統流失,馬躍比吼與族人要用教育扎根,無論成功與否,把語言的鑰匙交到孩子手上,使他們不致迷失回家的路。
上午9時,老師巴奈(Panay Arik)帶著4個部落的孩子在太陽下牽手圍圈,「孩子們來吧!手牽手。」唱著一首又一首的族語歌,從互相打招呼、認識身體部位,到認識季節變換、動物樣態、東邊山上的樹與溪裡的魚。孩子們笑得開心有樣學樣,對旋律朗朗上口。
馬躍比吼(左3)創辦全台灣第1個全秀姑巒阿美語的幼兒部落教室,學員人數雖少,但獲得家長支持從小母語教學的理念。
請說族語!長大才知這叫文化

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

限時優惠每月$49
全站看到飽

5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

已經是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