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2020.05.10 06:49 臺北時間

【藝術拯救荒島(上)】從汙染之島變身為藝術聖地--專訪直島計畫推手秋元雄史

直島從沒落小島,蛻變成今日聞名全球的藝術之島,秋元雄史是一位重要推手。圖為他去年底應邀參訪台三線浪漫藝術季。
直島從沒落小島,蛻變成今日聞名全球的藝術之島,秋元雄史是一位重要推手。圖為他去年底應邀參訪台三線浪漫藝術季。
「藝術真的能讓人吃飽,還能帶動地方經濟!」去年年底台三線浪漫藝術季大師講堂上,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長秋元雄史以自身經驗意氣風發地說。
秋元雄史是日本「直島計畫」的其中一位重要催生者,透過藝術改造直島,讓這座位於瀨戶內海的荒涼離島,褪去人口外流、高齡化、公害污染嚴重的陳舊外觀,翻轉成活力充沛的現代藝術殿堂。
直島人口僅約3000,小小島嶼上卻集結了安藤忠雄、妹島和世與草間彌生、杉本博司等重量級建築師與藝術家的作品,每年吸引約70萬人次的觀光客;在三年一度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期間,人潮更是從全球各地蜂擁而至,成為日本數一數二的觀光勝地。
1991年起在直島待了15個寒暑的秋元雄史,推動了直島戲劇性的巨變,為當地奠定「地方創生」的良好基礎,他這段獨特的經驗也成了許多地方取法借鏡的對象。
以下是專訪秋元雄史的內容摘要第一部分:

秋元雄史大事紀

.1955年生於東京,東京藝術大學美術系繪畫科畢業

.經歷:1991年進入福武書店(現為倍樂生集團),擔任其旗下國吉康雄美術館主任研究員,並主導以「Benesse Art Site Naoshima」(直島倍樂生藝術之地)聞名的藝術計畫

.2001年企劃執行「Out of Bounds」展,誕生了直島的象徵性作品――草間彌生的〈南瓜〉,並促成由藝術家改造整棟古民宅的「家計畫」

.2002年協助擬定「地中美術館」的建築方針,2004年起擔任館長,並兼任倍樂生藝術之地藝術總監 ,2006年離職,離開直島

.2007年就任金澤21世紀美術館館長,創下日本國內美術館最高年度入場人次(250萬)的紀錄,任職10年後離職,目前為東京藝術大學大學美術館館長兼教授

問:可否談談最早是怎麼加入改造直島的計畫?直島的重生是透過現代藝術,變成今日這般盛況,您覺得意外嗎?
答:當年倍樂生公開招聘美術策展相關人員,我剛好錄取了,以策展人的身份參與了直島計畫。所以說一開始其實並沒有什麼很大的野心,機緣巧合到了直島。
1991年我進入公司時,老實說我不是很確定福武總一郎先生一開始有沒有這麼明確、宏大的願景。福武先生也好,安藤先生也好,甚至是我們其他工作人員,我們其實都沒有明確地在腦中設定好直島計畫完成後的該有樣貌。

「直島計畫」 緣起

「直島計畫」是倍樂生集團、福武財團為中心推動的計畫,核心人物即為福武財團理事長──福武總一郎。

說起倍樂生,這個涵蓋教育、文化、語言等事業的集團,最為人所熟悉的就是巧連智月刊,福武總一郎因此有著 「巧虎之父」的稱號。

30多年前,福武總一郎因繼承父親遺願買下直島南部的一塊地,將之打造成可以讓孩子體驗野外生活的國際露營場,因緣際會下,開啟了直島的變身契機,進而有了把直島改造成「文化之島」的企圖。

秋元雄史在1991年加入後,成為推動直島計畫的重要執行者,奠立起藝術家運用場域特性,結合直島風土、環境、歷史創作的「場域限定藝術(site-specific art)」等大原則。

1992年開幕、由安藤忠雄設計、結合旅館與美術館的貝樂生之家(Benesse House),則可說是直島計畫的原點。

問:您認為直島計畫成功的關鍵因素是?
答:第一,雖然直島是非常鄉下的一個地方,但我們有意要將它打造成世界第一的景點。透過藝術,盡力想讓世人了解直島。我們走出美術館,把整個島都當作藝術活動的場域,是非常大的關鍵。
還有一點就是,融合瀨戶內海的歷史、人文、風景,把直島推向世界,也很關鍵吧。
雖然場域本身非常Local,但現代藝術本身比較沒有語言隔閡、可以推廣至全球,如何讓這看似矛盾的兩者成功結合,也是一個關鍵因素之一。
問:以您自身的直島經驗來看,要想透過藝術作品或藝術展來賦予地方新生,如何才能成功?
答:和在美術館裡辦展最大不同之處,就是美術館是一堆白牆,你只要把藝術品放上去,作品就是主角,作品本身吸睛就可以了;一旦到了外面,到了城鎮的街道上,或是自然環境裡面,就必須思考如何和那個地方的歷史人文或是自然風景做結合,怎樣把地方的魅力傳達出去是非常重要的,畢竟,他們不單單只是一個背景。
秋元雄史在直島辦藝術展時,一個關鍵思考點是「要如何讓大家來直島?」圖為他在苗栗大窩參觀浪漫台三線藝術季。
(以浪漫台三線藝術季為例),在北埔地區,西班牙藝術家伊薩克·科達爾(Isaac Cordal)的《街道敘事》和阮義忠老師的攝影作品《北埔》,都和當地的老建築以及歷史人文有非常好的連結,可以喚起大家對這個地方的記憶。
問:您在推動直島計畫時,委託藝術家運用現場特性製作「場域限定藝術(site-specific art)」,以及「委託製作(commission work)」,就是為了凸顯地方特色?
答:委託製作和場域限地製作,這兩個都是藝術專有名詞。我們當初並不是以此為指引,而是追求做出唯有直島能看到的展覽,才漸漸變成這樣的。
因為,如果單純只是辦一場跟在都市一樣期間限定的展覽,根本不會有人願意來;如果放一些不是在直島也可以看到的作品,也不會有人願意特地來直島那麼偏僻的地方。所以我們開始思考「要如何讓大家來直島?」
我們想到的最好方法,就是製作出只有這裡才看得到的作品,就像動物一樣,只有那個地方才看得到的話,才會吸引人去看,所以就決定要製作固定在一個地方,沒有辦法移動,只有那個地方才看得到的作品。
秋元雄史說,從直島的經驗得知,如果舊的東西都破壞掉,人們就會遺忘它了。台灣藝術家林舜龍(圖)和潘羽佑為「浪漫台三線藝術季」創作的《家的記憶風景》,便是訴諸人們遺落的回憶。
問:在這樣的過程中,藝術家也能達成某種自我突破?
答:例如草間彌生在直島的黃色南瓜,是她第一個在戶外的大型立體作品,因為這件作品,草間彌生的藝術可能性在直島有了全新的展開,這對草間彌生和直島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同樣地,很多知名藝術家其實也有很多他們自身沒有發現的可能性,因此我們希望、並致力於讓他們能在直島有新的突破、並有更大的發揮空間。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3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