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
2020.04.10 11:41 臺北時間

稱武漢病毒被WHO點名 國際期刊《自然》道歉

國際權威科學期刊《自然》呼籲停止新冠病毒汙名化。(翻攝自natural官網)
國際權威科學期刊《自然》呼籲停止新冠病毒汙名化。(翻攝自natural官網)
國際權威科學期刊《自然》(natural)7日發表一篇英文版社論,為先前錯誤地將新冠病毒和武漢與中國連結在一起公開道歉,並指出新冠病毒的汙名化導致許多亞裔年輕人學習機會受到損害,對科學研究長遠發展並非好事,疾呼「新冠病毒汙名化必須停止--刻不容緩」。
《自然》英文版社論〈Stop the coronavirus stigma now〉透過「Natural自然科研」微信號發布中文簡體版本〈停止新冠病毒的汙名化〉,指出今年2月《自然》被世界衛生組織(WHO)點名是錯誤將新冠病毒和中國與武漢連結在一起的組織之一。對此,《自然》坦承「我們當初的作法確實有誤,我們願為此承擔責任並道歉」。
回溯傳染病歷史發展,過去病毒性疾病和疫情爆發地區經常被連結在一起,例如中東呼吸綜合症(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或茲卡病毒(以烏干達的一處森林命名)。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明訂指引要求停止這種做法,以減少汙名化和惡劣影響,病毒會感染所有人類,一旦發生疫情,所有人都有風險,「無論他們是誰,無論他們來自哪裡」。
《自然》援用流行病學專家亞當(Adam Kucharski)新書《傳染的規則》(The Rules of Contagion)的說法,歷史經驗來看,疾病大流行往往導致一些群體被汙名化,因此更應該謹言慎行。
從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全球的亞裔成為被汙名化的代罪羔羊,受到種族主義攻擊,造成身心健康和生計的損害,執法機構允諾重點調查仇恨犯罪,顯見嚴重程度。
《自然》點出,七十多萬的中國海外留學生受到影響,繼續留在國外害怕受到種族歧視,若是選擇先返回家鄉,學業和復航時機都未定數,進退兩難,痛失才剛剛建立的關係和機會。
對各國高等教育來說,也同樣是損失,少了來自中國或亞洲其他國家學生,造成多樣性下降--這是過去幾個幾代未曾發生過的情況。一直以來,高等教育致力於提升多樣性和鼓勵國際學術流動性,促進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對話,鼓勵共享不同觀點和存在方式,這正是推動研究和創新的動力。
如今因為新冠病毒的汙名化,導致亞洲年輕人離開校園,縮短教育時間,放棄自己和他人的機會,長遠來看,將導致科學研究環境每況愈下。因此,《自然》疾呼竭盡所能避免和減少汙名化,別再把COVID-19和特定的人群或地方相提並論,「新冠病毒汙名化必須停止-刻不容緩」。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4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4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