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2020.04.16 11:58 臺北時間

最後致命一擊?武肺疫情重創紙媒

武漢肺炎疫情擴大,對英美紙媒帶來重大衝擊。(網路截圖:pixabay)
武漢肺炎疫情擴大,對英美紙媒帶來重大衝擊。(網路截圖:pixabay)
台灣民間發起募款在紐約時報刊登廣告,反駁世衛秘書長譚德賽的不實指控,傳遞台灣在全球抗疫的努力。
國內有不少人從投書內容、和時報的調性,討論向國際發聲的效益。與此同時,國外一些媒體專家則已經預言,這場前所未有的疫情,是對「實體」刊物最後的致命一擊。
《Playboy》這個軟調色情圖片點綴文藝小品的雜誌,和著重財經新聞的免費質報《City AM》,看似是天差地遠的兩個媒體。不過它們倒是有個共同點:它們都是這次武漢肺炎疫情的受害者。
這個星期,這兩家媒體在英國同時宣布暫停紙媒的發行,只提供線上版的內容。
發行66年的《花花公子》雜誌多年來就已經因為色情網站的興起而營運艱難。它似乎和疫情新聞扯不上邊,不過在公司發布停刊消息的公開信上仍提到,病毒疫情是加速它們做出停刊決定的因素。
《City AM》的編輯梅伊(Christian May)目前在家中自主隔離,他提到疫情對報社造成的衝擊有如「牛的兩隻犄角」。英國政府建議民眾在家工作,基本上阻斷了他們向通勤族發送報紙的管道;另一方面,在報紙刊登廣告的收入來源也同時消失。雖然《City AM》強調一旦疫情趨緩,他們將盡快恢復每天近九萬份的發行量,不過從四月起已開始將員工的薪資減半。
以英國的狀況來說,隨著疫情益發嚴重,全國報紙的發行量因為派送問題而大幅減少。許多賣報紙的店家因應封鎖而關門,報紙版面也因為廣告量大減而縮水。同樣地,雜誌也放棄紙版的發行而轉向網路。
雖然出版者都強調這只是暫時的緊急因應措施,不過有數百年歷史的報紙產業,在經歷這次疫情風暴之後能否繼續延續傳統,恐怕大有疑問。
倫敦城市大學的榮譽教授,衛報評論員葛林斯雷德(Roy Greenslade)在專欄中指出,在疫情過後,不會有所謂「老媒體」(old media)的重建。他認為原本就為資金窘困頭痛的報紙老闆,恐怕不會再想回到疫情之前的「現狀」。
過去報業老闆一邊要應付紙媒的衰微,一邊又要尋求數位新聞的可能商業模式而兩頭奔忙。他們最大的問題是,始終無法找到報紙廣告收益的可行替代模式。
哈佛大學「尼曼媒體實驗室」的主持人本登(Joshua Benton),上星期做了「有信心的預測」,他說2020年將是美國地方新聞最慘澹的一年。英國的地方報紙面對同樣的困境,廣告收益被臉書等社群網站瓜分。臉書的廣告收益有一半來自中小型的企業,這代表了原本刊登本地理髮廳或建商廣告的地方報紙,面臨了更強大的競爭對手。
如今疫情的擴散,進一步扼殺紙媒的廣告收入。在2018年,報紙和雜誌最大的廣告主是來自運輸和旅遊業。這兩個產業如今只能自求多福,無力支應廣告的費用。
至於其他如汽車、化妝品、食品的廣告自2009年就已陸續轉移到電視等媒體。娛樂和休閒產業本應是紙媒的重要主顧,不過保持社交距離的政策施行之後,幾乎少有娛樂休閒產業有意在今年上半年投資廣告。
葛林斯雷德說,在疫情期間,民眾對於網路新聞的龐大需求是不可否認的事實。過去一個月來,主要新聞媒體網站不斷出現創紀錄的訪客人次。同時間,每篇文章網站的停留時間也明顯增加,一些付費媒體訂閱人數也有成長。據英國衛報的報導,《每日郵報》的網站訪客人數增加了50%,電視新聞收視也來到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的新高點。
用正面的角度來想,前所未見的嚴峻疫情,大幅增加了每天關心新聞發展的讀者人數。
但是,這對紙媒卻不見得是好消息。在疫情過後,經濟亟須重建、百廢待舉,報紙爭取廣告更加不容易,因此報業的主管們勢必會重新思考報紙的未來。
葛林斯雷德引述今年三月中,歷史學家軒尼詩(Peter Hennessy)在BBC Radio 4專訪中的說法,我們的年代,在未來的歷史學家眼中,將會區分成紀元前和紀元後——「冠狀病毒前」與「冠狀病毒後」(before corona and after corona)。
葛林斯雷德說,他相信媒體分析家們應該也會沿用這個區分法。而「冠狀病毒前」則是紙媒漫長的衰敗過程的最後一個階段。
參考資料:Guardian, Nieman Lab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4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