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2020.05.03 13:25 臺北時間

對台灣紀錄片影響深遠 《人間》獲TIDF傑出貢獻獎

《人間》雜誌的黑白攝影風格兼具美學和批判精神。(TIDF提供)
《人間》雜誌的黑白攝影風格兼具美學和批判精神。(TIDF提供)
TIDF自2014年起增設「傑出貢獻獎」,以表彰對台灣紀錄有卓越貢獻者。今年頒給專注於報導文學與攝影的《人間》雜誌(1985-1989)。評審委員認為,該雜誌雖以文字和攝影為主,但每篇「紙上紀錄片」蘊含對人文和弱勢的關懷,成為台灣紀錄片在解嚴前後發展時的養份。
《人間》由已故作家陳映真創辦於1985年,4年後停刊,內容結合報導文學和紀實攝影,把底層小人物呈現在大眾眼前。題材遍及台灣民俗文化、生態環境、婦幼、勞工、原住民、農民、移工和社運等,也是台灣報導同志與愛滋病患權益的先鋒。
主辦單位表示,《人間》在紀錄片媒材尚未被廣泛應用時,就開始以影像呈現報導議題,成為日後台灣紀錄片拍攝的題材,歷屆TIDF傑出貢獻獎得主綠色小組、全景傳播基金會和導演柯金源都深受影響。
《人間》雜誌對白化症患者的報導、促成紀錄片《月亮的小孩》的拍攝,為台灣紀錄片普及化揭開序幕。(TIDF提供)
綠色小組與《人間》關係緊密,合作報導1986年的環境運動「鹿港反杜邦」,以及激起社會深刻反省原住民權益的「湯英伸事件」。紀錄片團體全景傳播基金會常從《人間》取材拍攝,包括《豬師父阿旭》、白化症患者《月亮的小孩》等,為台灣紀錄片普及化揭開序幕。
去年獲國家文藝獎的紀錄片導演柯金源,年輕時閱讀大量《人間》雜誌,參與《人間》的編採工作坊後,立志以影像關注台灣生態環境,他也是上屆TIDF傑出貢獻獎的得主。凡此種種,均可見《人間》雜誌從報導文學、報導攝影,過渡到紀錄片創作的軌跡,是重要的精神遺產。
陳映真曾跟攝影記者說:「拍得漂亮不夠,還要拍出問題。」他要求影像顧及美學,也要呈現批判態度,因此《人間》多採黑白攝影,風格強烈且帶有控訴性,日後許多台灣紀錄片工作者也在創作中延續這樣的精神。
為表彰《人間》影響台灣紀實影像的先鋒地位,TIDF原訂於影展期間舉辦《人間》書展。由於影展已因疫情延至明年春天,書展相關活動也一併延後舉行。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4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