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專區人物

【我們不是神5】社工單打獨鬥難紓壓 連心理創傷都不易察覺

曾任台北市社會局長的台大醫師許立民認為,社工工作環境要變好,必須把其他資源也補上來。
曾任台北市社會局長的台大醫師許立民認為,社工工作環境要變好,必須把其他資源也補上來。
今年3月,發生男童被繼父活活打死的事件,新聞底下有不少留言罵:「社工在幹嘛?」「高風險家庭為何不及早安置?」琪琪忍不住說:「社會大眾對社工這行認知不足,有些人覺得社工就是志工,但出事你要幫我解決,解決不了就是你無能;我們也要依照法令做事,法令不改變,社工能做的也有限。像孩子被家暴,怎麼不安置?我們要依法、符合步驟才能安置,資源有限,無法解決所有問題。」
「台灣是個比較民粹的社會。」辛曉雲指出關鍵:「社工是源於西方的專業,西方社會崇尚法制和個人主義,是司法先行、社福輔助。但台灣社會期待社福資源能緩解暴力傷害,較少思考社會結構的不足與壓迫,也太強調社工個人專業能力及敏感度,故產生究責文化,一有社會案件發生,輿論就怪社工沒及時發現與處理。」
政府的社安網用8成預算,增聘社工人力,但社工的資源與權限依舊匱乏。曾任台北市社會局局長的台大醫院醫師許立民,也觀察到體制的不足,「社安網只補人力,開了個案管理,卻沒有後端資源,只是把網子開口加大,撈到更多高風險家庭,卻沒武器打仗。必須把服務資源充實,不然個案困境還在,社會案件還是會重複,社工工作量一樣會爆表。」
台北市社工職業工會理事長沈曜逸,長期在萬華區經營台灣社區實踐協會。(翻攝台北市社工工會臉書)
台北市社工職業工會理事長沈曜逸直言:「社工不應扛起所有責任,這些期待、壓力越大,只會把社工壓垮。整個社會和行政長官的認知都要改變,不要把社工當神。」這幾乎是所有社工發自肺腑的無聲吶喊。

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

限時優惠每月$79
全站看到飽

10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

已經是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