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2020.05.11 06:52 臺北時間

【「紅色滲透」在哈佛 3】哈佛名牌教授為武漢科大效命 戮力打造世界一流機構

美國哈佛大學校園,圖書館建築。(東方IC)
美國哈佛大學校園,圖書館建築。(東方IC)
美中緊張關係升高,中國假借學術交流從事科技間諜活動,多次成為美國的新聞焦點。川普政府也因此對中國留學生和研究人員設下諸多限制。這些做法反映美國對中國崛起的焦慮,同時也對學術的國際合作帶來了影響。
中國的氣候科學家,去年10月以博士後研究員的身分加入哈佛大學賈可布教授的大氣化學模型研究小組。不過在這之前,他花了一個月時間等待簽證申請的「行政程序」,他拿到的是無法重複入境的一年期簽證,基本上等於他暫時不能回家探望家人。
盧驍的情況反映了許多中國旅美學者的困境。這是川普政府對中國採取強硬政策衍生的副產品。美國 FBI 局長瑞伊(Christopher A. Wray)自2018年以來,多次指出中國政府以智產間諜活動「偷偷攀上經濟的階梯」,他指控這是「美國所面臨最廣泛、最有挑戰性、也最重大的威脅」。瑞伊對中國的學者尤其抱有嚴重敵意,他說:「我們知道他們利用一些在美國的中國學生,以非傳統手法收集美國的智慧財產。」
目前在 FBI 手中偵辦的,大約有1000起中國竊取科技的調查。這些調查許多和中國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的「千人計劃」有關。這項計畫是中國自2008年開始展開的海外徵才行動,FBI 則認為這是用來偷取美國創新技術的機制。
美國聯邦政府對中國學術界的敵意,反映了美國對中國經濟和科技實力崛起所產生的焦慮。美國學界經常形容中國的崛起是美國的「修昔底斯陷阱」(Thucydides trap),意味中國的迅速興起導致一山難容二虎,美中的爭霸最終必然導向戰爭。
近年來中國大量增加研究型大學的經費,自2000年以來,研發經費平均每年以 17% 的幅度在成長,相較之下,美國的平均增幅只有 4%。中國的「千人計劃」提供高薪、醫療福利、和研究經費,標誌中國致力某些科學領域的研究。相較之下,美國川普政府一再主張刪減大學的研究經費。
這自然不利於吸引國際的人才。自2016年開始外國學生在美國的大學註冊數開始減少,同時間許多中國旅外學者則回到中國。中國在5G手機和人工智慧的發展迅速,其中固然發生了幾次中國竊取敏感資訊的爭議,但是中國官方對科學研究花費驚人的投入,說明了並不是光靠偷拐搶騙就能達到現今的成就。
面對中國科技領先的威脅,美國可以採取的方式是引進更優秀的人才、投資更多的經費,鞏固既有的競爭力。不過,美國政府現今的做法則是豎立起高牆,防堵學術上的間諜行為。
不過「學術間諜」這個詞本身就有一些爭議。畢竟學術研究和企業並不一樣。企業的研究可以透過申請專利保護,而學術研究則是把研究成果發表,目的在於分享。另一方面,中國的學術界往往不遵守美國學界一些不成文的規範。例如參與某個研究的個人,可能取走研究的一部分,將它佔為己有並應用到其他領域。這在中國黨、政、軍、學校、企業關係含混曖昧的情況下更容易形成問題。
去年底,哈佛大學本身成了美國 FBI 調查「學術間諜」的對象。來自中國的哈佛醫學院研究員鄭早松(音譯)12 月在洛根機場被捕,他企圖攜帶 21 個裝有敏感生物材料的試管出境。一個月之後,美國聯邦檢察官起訴了哈佛名牌教授,化學系主任李伯。李伯被控在2011年未經哈佛同意,與武漢科技大學成立了奈米實驗室。李伯也被控接受中國「千人計劃」的資金。他和武漢科技大學簽訂的合約中,承諾要指導這個學校,尤其在前沿領域上將它「打造為中國乃至全世界第一流的科學研究機構」,這被 FBI 形容為「近乎叛國」的罪行。
FBI的調查,雖然讓中國的海外徵才「千人計劃」受到挫敗。不過哈佛內部也有人擔心,美國政府的政策將導致大學對國際人才的自我設限,讓哈佛大學既有的光環褪色。
事實上,哈佛在學生心目中的特殊性可能也正在降低。一名後博士研究員李克(音譯)說他已打算回到中國,因為「兩邊的研究經費與工作其實差不多」。擔心簽證問題的盧驍也說:「在美國的博士後研究不見得那麼必要。」他認識的同僚有人拿不到美國的簽證,但他們也可以去歐洲、或是留在中國。他本人來美國從事研究是指導教授賈可布的緣故,而不是哈佛名校的關係。盧驍說:「這全是看指導教授,而無關你是哈佛或者北大。」
參考資料:Harvard Crimson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4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