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2020.05.28 05:59 臺北時間

【日本的不科學防疫(上)】不封城少篩檢 日本如何進入抗疫績效前段班?

日本首相安倍主持內閣疫情會議。(翻攝自安倍twitter)
日本首相安倍主持內閣疫情會議。(翻攝自安倍twitter)
疫情發展至今,在歐美幾近失控的猛爆式擴散,和台灣、南韓等國家快速縝密布局防堵病毒的成功範例之外,還有一個較少被提及,也不易定位或評價的第三類型。那就是日本。
先來看數字,日本疫情至4月24號為止,共1萬6千多人確診,因而致死者約8百多人,與歐洲重災區的英國相比較:英國確診人數超過25萬,致死者3萬6千多人,分別是日本的15倍,和45倍。然而,日本的總人口卻是英國的近2倍。
進一步比較日本和歐美國家的死亡病例。病毒在日本造成的人命損失,約為每百萬人中有5人喪命,相較之下:美國每百萬人約293人死於疫情,西班牙每百萬人有609人喪命,義大利每百萬人540人不治,即使在號稱全歐洲防疫表現最穩健的德國,每百萬人折損的人命,也超過了百人。
但日本這張防疫成績單,卻是在初期染疫郵輪靠港應對漏洞百出,當局僅實施「軟性封城」,篩檢率更僅0.185%極低水平種種不利條件下,輕舟駛過萬重山,令各家外國媒體和各方學者專家都碎了一地的眼鏡。
「一切都莫名奇妙地順遂,」《外交政策》期刊在5月中刊出的專題報導中這麼描述。
報導中,《外交政策》提到許多人對於日本的防疫成果抱持懷疑,認為有可能是官方隱匿,或數據失真,才塑造出日本疫情和緩的假象。但根據東京都廳的市政資料,今年1至3月該市的總死亡人數與往年相較不但未上揚,還下滑了0.4%,證明了日本的情況並非如俄羅斯等國家那樣,是官方在死因填具方式上動手腳,才扭曲了實際疫情。
另外,日本的低檢測率,也是廣受外界質疑的一點。日本境內每日新增病例從未突破800,5月過後更穩定下降到百人以下,低確診現象的背後,固然有部分原因出自安倍政府嚴格限制篩檢人次;但官方堅持不擴大檢測,要求輕症者先在家中觀察4天,再決定是否就醫的做法,卻也確實有效達成了避免醫療體系崩潰的目標,在人員和資源都未出現重大危機下,順利撐過了高峰期。
日本本地人對於他們的「佛系防疫」得以和鄰近亞洲國家分庭抗禮,比起大動作封鎖的西方社會更明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成效,或許會驕傲地指向日本人奉公守法的民族性,認為是日本民眾主動配合防疫步調,才得以締造出東洋的「抗疫奇蹟」。
但《外交政策》文中引證日本柏青店在疫情期間生意依舊興隆,甚至店外大排長龍的現象,質疑日本人對防疫認真和落實的程度,或許並不如他們自己所想像得那麼美好。
因此,繞回問題的起點,外界依舊莫名難解的是:日本到底憑甚麼,能在缺乏明顯防疫優勢,甚至背負人口老化等不利條件下,晉升到全球抗疫績效榜的前段班?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4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4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