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2020.06.19 06:13 臺北時間

【2020唐獎】珍古德獲永續發展獎 直言「這場疫情是我們自己造成的」

珍古德是今年唐獎永續發展獎的得主,她表示台灣是她第一個造訪的亞洲國家,關係很深厚。(Frame X Frame Filsm提供)
珍古德是今年唐獎永續發展獎的得主,她表示台灣是她第一個造訪的亞洲國家,關係很深厚。(Frame X Frame Filsm提供)
兩年一度的唐獎永續發展獎18日頒給珍古德(Jane Goodall)博士,表彰她在靈長類動物研究的開創性發現,足以重新定義人類與動物的關係,並以畢生之力投入地球環境保育工作。
珍古德在頒獎後的線上記者會中,更從她的專業角度,針對目前的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疫情直言,「這場疫情是我們自己造成的,是我們自己的錯。」
「大家必須理解,病毒之所以來襲,是我們自己的錯,因為我們不尊重大自然,也不尊重動物,我們伐木砍林,我們迫使通常不會互動的物種接近彼此,這意味著病毒可以輕易地從一個物種跳至另一個物種,產生一種新的疾病;此外,動物也被迫和人類接觸……獵人也進入森林,屠殺動物,這些鮮血替病毒製造了完美的環境,可以跨物種傳播。」
珍古德繼續解釋,「以這次的疫情來說,病毒從一隻動物跳到一個人身上,結果演變成新的疾病,新的冠狀病毒COVID-19,結果感染力超強,那位女性傳染給一個又一個人,結果全球各地都有人感染,太不可思議了。」
但她表示,我們仍算幸運,因為新冠病毒的殺傷力不是最強的,「想像萬一出現另一場疫情大流行,傳染力一樣強,但死亡人數激增,例如伊波拉(ebola),那就真的很恐怖了。」
「如果我們再不尊重動物,還會有另一場疫情,這場大流行已經被預言很多年了。」 她表示,之前也出現過傳染病大流行,例如西班牙流感,還有黑死病,幾乎每一種新型疾病,病原都是從動物傳播到人類,但人類不予以關注,就像對待氣候變遷議題。
她說,我們會度過這場疫情,像以前一樣,但「氣候變遷的威脅卻比這場大流行更嚴重得多,對地球上所有生物都造成威脅。」
氣候變遷是人類面臨的最迫切危機之一,政府、企業或個人充耳不聞,她說「要是各國政府處理氣候變遷也像處理這次疫情一樣就好了,大家很快就擬定了規範,如果也這樣應對氣候變遷,這世界會變得美好許多。」
不過,珍古德也維持她一貫的樂觀,她說,許多都市人或許第一次看見星空,呼吸到新鮮空氣,大家不想回到過去污染的老路,「我們還有一點機會矯正,我們必須找出和環境互動的新方法,或許是新型經濟,財富不見得只能依賴累積大筆金錢或權力,必須尊重環境與未來世代,找出新的衡量財富方式,新型的綠色經濟。」

珍古德博士小檔案

學歷:英國劍橋大學動物行為學博士(1966,她是該校有史以來少數幾位沒有大學文憑而獲准直接攻讀博士的學生之一)

主要經歷:1977至今--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創辦人

1967-2003--坦尚尼亞岡貝溪研究中心科學組主任

1972-2003--坦尚尼亞岡貝溪國家公園東非狒狒行為研 究組主任

1971-1975--美國史丹佛大學精神病學系及人類生物學學訪問學者

獲獎(選擇性列舉):法國榮譽軍團勳章(2006,法國政府頒授的最高榮譽勳位勳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60周年特別勳章(2006);國家科學會議公共服務獎(1995,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等等

榮譽(選擇性列舉):英國查爾斯王儲授予女爵士爵位(2004);聯合國任命為和平使者(2002);歐洲人文與科學院院士(2001);英國皇家人類學會榮譽會士(1991)等等

實踐童年夢想

珍古德在靈長類動物的開創性發現,重新定義了人類與動物的關係。(Michael Neugebauer提供)
1957年,珍古德在肯亞拜訪朋友時,認識了英國知名人類學家李奇(Louis Leaky)博士,李奇發現「珍古德有耐心、細心、可忍受長期孤立,也能靜靜地觀察和學習,是執行他靈長類田野觀察計畫的最佳人選」。
李奇協助珍古德爭取到研究經費,從1960年在坦尚尼亞的岡貝溪國家公園開始進行野外黑猩猩的田野調查,研究黑猩猩與人類的相似性。當年僅26歲的珍古德,原本計畫5年就回家,沒想到一路走來已60多個年頭。
珍古德觀察並紀錄野外黑猩猩的行為,包括捕食猴子,做小工具釣取蟻窩中的白蟻,還會伸出手請求、輕拍或擁抱。她1960年關於黑猩猩可製造並使用工具的發現,震驚了科學界,也改寫了人類與動物的關係,「 破除了只有人類會利用工具的迷思」。
身為20世紀最偉大的野田科學家之一,珍古德不只從事科學論文寫作,當她發現全球黑猩猩的棲息地遭受嚴重破壞,原本內向害羞的她決定挺身而出,搖身變成生態保育和環境教育的積極行動者。
她曾表示,「我抱有希望的理由是年輕人,他們也已經接手了。」1977年,她創立了國際珍古德協會,推動全球野生動物保育和環境教育;1991年,再推出「根與芽」國際環境教育計畫(Jane Goodall's Roots & Shoots Program),目的在幫助年輕人以不同觀點思考,了解如何以更具永續性的方式生活,培養下一代成為具環境意識的公民,共同守護地球。
台灣在1998年也設立了「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辦公室」,如今台灣辦公室更計畫創辦珍古德小學,落實「根與芽」的理念。

和台灣關係深厚

高齡86的她,一年有300多天在國外奔波,即使今年受到疫情影響,反而比以前更忙碌了,近來她雖然因英國也實施封鎖令而待在家中,「虛擬珍」還是能透過網路對哥倫比亞、澳洲、德國等世界各地的群眾演講,促進永續與友善環境的行動。
珍古德說,她從10歲起就立定志向,要去非洲和野生動物一起生活、寫書,當大家都嘲笑她,她媽媽卻鼓勵她,若想實踐夢想,一定要非常努力,她媽媽說,「如果不放棄,或許可以找出方法 」,因此,珍古德給全球年輕人的建議也是:「最重要的是花點時間,想想『我真正想做的是什麼』,就算一開始走錯了路,也別害怕改變。」
台灣是她第一個踏上的亞洲國家,在台灣交了許多朋友,和台灣關係非常密切,如今又獲得唐獎,替她和台灣的關係又增添了一段佳話。
唐獎由台灣企業家尹衍樑創立,設立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及法治四大獎項,每兩年頒發一次,每獎項獎金新台幣4,000萬元,得獎人並可獲得新台幣1,000萬元的研究補助費。唐獎的宗旨是企盼透過文化科技交流融合,為21世紀尋找永續發展新方向。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5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