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高息基金假象2】誤信理專老婦借錢買基金慘賠3成 學者:學會3招就能自保

世新大學財金系副教授郭迺鋒強調,銀行必須將客戶視為資產,重新審視理專獎懲制度。
世新大學財金系副教授郭迺鋒強調,銀行必須將客戶視為資產,重新審視理專獎懲制度。
從事服飾相關行業的林阿姨,20年前靠著繡學號、改衣服養家,她省吃儉用存下老本,原本希望透過穩健理財方式創造現金流,安享老年生活,不料聽信理專建議,買進高配息基金後,卻賠掉大半老本,辛苦多年追求的退休美夢,現在成了不堪回首的噩夢。
林阿姨一開始單筆投入10萬元,看到每月都有利息入帳,慢慢對這項商品有信心;後來理專鼓吹她,投入100萬元買連結高收益債基金的投資型保單,「印象中投資好像都沒賺到錢,好不容易回本了,理專卻要我解約,說扣掉全部費用後,大概還賺2%。我不會算,只相信理專會提供專業建議,就照做了。」她一說到自己誤信銀行理專,害她賠掉大半老本,除了氣憤也倍感無奈。
保單解約後,理專慫恿林阿姨將房子拿去抵押、借款500萬元,其中400萬元投入兩檔配息誘人的南非幣及澳幣計價債券基金;「我只有小學畢業,對帳單也看不懂,理專跟我說,過去這兩檔基金獲利都能有16%、13%,保守一點也有9%…沒想到加上領到的息收,現在虧損還超過3成…」
林阿姨原本想用高配息基金每月領到的息收繳交房屋貸款、安頓老年生活;豈料,兩年間匯率、基金淨值一路下挫,先前理專給的退休美夢,現在成了每天醒來最不想面對的噩夢;一輩子踩縫紉機存下的老本,轉眼耗損大半,她惶恐地直說,「真不知道該怎麼辦?」
世新大學財金系副教授郭迺鋒指出,一般民眾經常只帶著「信任感」來銀行,但因為理專的誘因機制被扭曲,最後讓金融消費產生不良後果。因此銀行在培訓理專時,必須從客戶及理專行為面去理解,且須對「名譽資本」善盡責任。「像現在,理專的誘因根本不在理解客戶,而在佣金制度;要改善這個狀況,就要從銷售行為進行改革。」

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

限時優惠每月$79
全站看到飽

10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

已經是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