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神祕實驗室3】20萬鐵皮屋創業 測出31億元營收

耕興公司副董王新添原本是工程師,80年代因為美國對電子產品制訂強制性安規,需要檢測電磁波,有技術的他決定創業。
耕興公司副董王新添原本是工程師,80年代因為美國對電子產品制訂強制性安規,需要檢測電磁波,有技術的他決定創業。
「1980年代台灣電子業開始發展,產品主要銷往美國,16 bit的PC台灣是全世界第一個做出來的。美國看到台灣跑得比他們還快,為了保護美國的產業,‌就設了非關稅障礙。」加上少數人裝心律調節器、助聽器,「小朋友愛玩電動玩具,如果電磁波太強,就會干擾到‌‌這小孩的心律調節器,一旦情緒激動,‌‌輕一點身體不舒服,嚴重一點可能就死掉啦!」
於是FCC開始對電子產品制訂強制性安全法規,產品上市前要先檢測‌‌電磁波‌‌、取得認證,但這東西‌摸不著也‌看不到。‌「蜀中無大將,當然就抓‌‌‌技術比較好的工程師處理,我們要想辦法把EMI降低。」
當時待了6年、已升組長的王新添與同行黃文亮看見商機,「我們雖是不同公司,但彼此認識,就像唐朝有房玄齡、杜如晦,一個謀略很好、一個很能夠裁斷,就能合作無間。在那個節骨眼上,套一句現在講的話,‌『‌‌‌站在風口上,豬也會飛。』那時有這個趨勢,我們也有技術,就出來創業。」
黃文亮籌措了20萬元創業基金,選在北市永吉路租下一間辦公室,買了簡單的儀器設備,用鐵皮在地下室搭起第一間實驗室,提供EMI測試和修改的服務,白天在外面跑業務、找案子,晚上回公司測試電子產品。
耕興董事長黃文亮(左三)較為低調、嚴肅,王新添(右三)善於言辭、個性隨和,二人合作創業,剛好互補。(耕興提供)
「一開始是做PC,像聲寶、新格這些品牌,後來才做螢幕、鍵盤的測試。」當時國內幾乎沒有EMI檢測驗證服務商,從零開始打天下,拿出工商名冊,覺得可能有需求的,便主動寄DM、進行陌生拜訪,「跟他們說只要有EMI的問題,來找我們就對了。」

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

限時優惠每月$49
全站看到飽

5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

已經是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