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
2020.09.20 05:58 臺北時間

【全文】府院4大布局重組供應鏈 沈榮津:台灣經濟可再好20年

台美展開高階經貿對話,府院聯手布局,總統蔡英文(右)與行政院長蘇貞昌(左)都說,要讓台灣成為全球供應鏈重整中的關鍵力量。
台美展開高階經貿對話,府院聯手布局,總統蔡英文(右)與行政院長蘇貞昌(左)都說,要讓台灣成為全球供應鏈重整中的關鍵力量。
台美本週啟動經貿高階對話,美國國務院次卿柯拉克17日訪台,雙方將觸及供應鏈重組、印太戰略合作等議題;為掌握此一契機,府院已聯手布局供應鏈重組,台灣經濟未來發展將受此影響甚鉅。
為此,本刊訪問台美經貿互動的幕後關鍵人物、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解析台灣在這波美中供應鏈重組浪潮下的發展機遇,他描繪台灣從中低階到高階產業的4大發展方向,指台灣將重新定位為高階製造中心,並說政府正在打造的4大中心,「可讓台灣的經濟再好20年!」
為深化台美夥伴關係,美國國務院次卿克拉奇17至19日訪台,並主持「台美經濟與商業對話」,再創美國高級官員訪台記錄。這場台美高階經濟代表對談的議題,鎖定供應鏈重組及印太戰略合作等,除了為台美關係再度增溫,也為我經濟發展開展新的契機。
美國國務院次卿克拉奇17日訪台,再創美國高級官員訪台記錄。(翻攝克拉奇推特)

擘4大中心 旺台20年

因應全球供應鏈重組,府院已布局多時。總統蔡英文強調,期待透過經貿高階對話及其他平台、管道,積極深化台美經貿連結,創造互惠雙贏,讓台灣成為全球供應鏈重整中的關鍵力量。
行政院長蘇貞昌10日更在行政院會指出,現在是全球供應鏈重組的關鍵時機,每一次改變都是新的機會,政府已超前部署、優化投資環境,推動的「投資台灣三大方案」已破兆,年底實際到位的資金將逾6,200億元,海外匯回資金可達2,100億元。
克拉奇訪台前夕,本刊在行政院訪問此次台美經貿互動的幕後關鍵人物、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他說,在這波重組供應鏈的浪潮下,台灣要重新定位為高階製造中心,產業從中低階到高階有4大布局方向,另要打造高階製造中心、半導體先進製程中心、高科技研發中心及綠能研發中心等4大中心,「這些發展起來的話,台灣未來經濟可以再好20年!」
副閣揆沈榮津說,台灣要重新定位為高階製造中心,透過4大中心等布局,可讓台灣經濟再好20年。
沈榮津說,這波產業鏈重組不只大企業有機會,「供應鏈就像在提肉粽」,一旦大企業動,中下游的中小企業也會跟著動,「肉粽頭只要提著,整串就會跟著走!」他並預測,正全力轉型成「亞洲高階製造中心」與「半導體先進製程中心」的高雄市已準備好了,有望成為下一個北漂人口回流的城市。
因應台美局勢變化,供應鏈重組成為熱議話題。美國在台協會(AIT)與外交部、經濟部,以及歐洲經貿辦事處、日本台灣交流協會,4日就先合辦「重組供應鏈:促進理念相近夥伴間之韌性論壇」。
台美經濟商業對話前夕,AIT與我國外交部、經濟部、歐洲經貿辦事處、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先合辦「重組供應鏈:促進理念相近夥伴間之韌性論壇」。(外交部提供)

因應美中戰 台廠大遷徙

沈榮津表示,這波供應鏈重組,源自美國對中國先後發動的貿易戰與科技戰,並對中國祭出25%懲罰性關稅,「我們覺得這是台灣的機會來了!」在這二波美中貿易戰之下,政府與企業也開始朝4個方向調整布局,一是原先就在中國的不動,二是中低階的中國代工廠就轉往東南亞等新南向國家,三是高階的移回台灣,最後是必須接近市場就地設廠。
美中大戰加上後疫情時代,包括手機等產業也重整供應鏈布局,移往印度及東南亞國家。(達志影像)
他說,過去中國「一帶一路」政策吸引許多企業靠攏,但美國總統川普對中國發動科技戰後,又檢討供應鏈布局、整合印太戰略,與東南亞國家形成夥伴關係,過去利用中國便宜勞工代工外銷其他國家的廠商,現在若持續在中國代工生產,卻又想進去美國市場,「光25%關稅就受不了」,因此中低階的就必須移往東南亞布局。
以蘋果手機供應鏈為例,蘋果在中國市場占有率約14到16%,但這波供應鏈重組,那些在中國的代工廠就可出售給當地廠商,如緯創賣給立訊,剩下的86%移往越南跟印度,例如鴻海、緯創已逐步將產線從中國移往印度。
蘋果的主要供應商鴻海,過去以中國作為生產線基地,但也傳出逐漸向印度等地區布局。(東方IC)
「伺服器、資料中心設備等高階產業則移回台灣,再進入美國市場。」沈榮津說,台灣廠商如廣達,趁著這波契機還投資了工業4.0設備,不但減少對勞工的依賴,還導入自動化的線上即時瑕疵檢測,提升良率,回流台灣後,反而比留在中國更有競爭力,「這叫做打斷手骨顛倒勇!」
至於接近市場部分,如巨大、美利達等自行車業者去德國就近設廠,半導體產業則去美國。
「接近市場」是供應鏈重組的布局策略之一,例如自行車業可赴德國就近設廠。

南向大帶小 供應鏈同富

「台灣加入印太戰略布局後,中低階供應鏈轉往東南亞。」沈榮津說,以投資越南為例,因土地開發來不及,就由美國帶頭,加上日本三菱重工、台灣中鼎集團,有的提供設備,有的負責工廠、蓋電廠,美日台攜手合作,甚至韓國也一起加入,過去都是台灣自己去做,現在可以整合、一起在東南亞做基礎建設。
中國華為遭美國封殺,連帶影響相關供應鏈的重整。
他說,目前全球貿易就2個系統,美國跟中國;產業界很現實,「西瓜偎大邊」,美國封鎖中國華為後,所有相關供應鏈都出局、沒訂單了,「為何日本、韓國都靠過去了?因為中國這邊不看好嘛!」「很明顯就沒市場,怎麼敢再去押那邊?」
至於供應鏈中下游的中小企業,沈榮津說,台灣的優勢是以大帶小,當台灣在中國的代工廠移往印度,中小企業也會跟著走,「中心廠」還會去帶「協力廠」,相較於政府投入打造環境、投資體檢等,中心廠更有買賣、採購的約束力,比政府更有效,能要求並輔導中下游的成本合理化,以及推動數位化、自動化、電子化、智慧化,以提高競爭力,最後整個供應鏈就會一起提升。
美中大打貿易戰、科技戰,牽動全球供應鏈重組。圖為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主席習近平在日本大阪對談。(翻攝白宮臉書)

高階廠回流 大單奔來台

「在美中貿易戰與科技戰的浪潮下,台灣要重新定位為高階製造中心,政府更可趁機與東南亞談投資保障協定,包括越南、菲律賓、印度的投資保障都已重新洽談、更新,否則台商到當地投資一旦遇風險,損失恐無處討。」沈榮津說。
沈榮津表示,吸引高階產業回台,政府正打造4大中心,高階製造中心的目的是把高附加價值的產業移回台灣,半導體先進製程中心則從5奈米、3奈米、2奈米「政府都已超前布局」,且已在全世界打出名聲,例如近日傳出英特爾(Intel)加碼對台積電下單,過去台積電每年還要繳技術報酬金給他們,現在卻是反過頭來拜託台灣生產,「甚至不只美國,連日本也叫我們去投資。」
沈榮津指出,在美中貿易戰與科技戰下,台灣中低階的代工廠轉往東南亞,但高階的必須移回台灣。
再來就是高科技研發中心,沈榮津說,台灣過去都著重生產、製造,但研究、發展才是產業的根本,為此,經濟部技術處已編列預算,選定半導體、5G、AI三個產業,邀國外有先進技術的廠商來和台灣產業一起「R&D」(研發),從研究發展到產品開發,在政府補助下,一起合作開發。沈榮津還特別點名經濟部前技術處長羅達生,「(高雄市長)陳其邁把靈魂人物找過去當副市長了,他當初就負責這一塊!」
綠能研發中心部分,沈榮津以離岸風電產業為例說,包括台北港的世紀集團、高雄興達港的中鋼興達海基都在做水下基礎;風機部分,台中港的永冠風機更是鑄件大廠,全世界5大風機廠商都用他們的,一旦離岸風電產業建立起來,台灣在亞洲地區可以走得比日、韓還前面,可望成為亞洲綠能發展中心。

高雄新園區 吸北漂回鄉

供應鏈重新布局也牽動國內城市發展。沈榮津表示,高雄優勢在於,過去人才尚未好好開發,北漂人才第一選擇會去台南,他預測下一波將會再往南行、移去高雄。
本刊另訪問沈榮津點名的新任高雄市副市長羅達生,他表示,台美這波供應鏈布局重心都放在東南亞,高雄是台灣最接近東南亞的重鎮,有地理上的優勢地位,加上又有港區、國際機場,物流條件也非常符合區域整合發展需求,「高雄的機會是非常顯著!」
高雄市副市長羅達生認為,高雄工業重鎮體質佳,加上地利、交通之便,是這波供應鏈重組中最有機會的城市之一。
羅達生說,高雄原本就是台灣重工業重鎮,上游金屬、石化等材料產業已有穩定基礎,站穩制高點,未來更有足夠誘因吸引中下游業者把投資放在高雄,有利供應鏈布局。以高雄正在進行的橋頭科學園區計畫為例,預定明年12月開放廠商預先選地、登記,期望後年7至9月間就能建廠。
羅達生表示,相較於台灣其他科學園區,橋頭科學園區的製程將更先進、更自由化、更智慧化,從產品樣態看,高雄的材料工業發展原就成熟,前來台灣布局的產業,通常都是高附加價值產品,例如航太材料、醫材、循環材料等,一旦有了高階材料後,就能衍生出中下游產品,而占地262公頃的橋頭科學園區預料將成為符合先進產業發展、新世代產業需求的園區。
因應這波供應鏈重組,高雄市「亞洲新灣區」將打造成5G、AIOT園區,提供端對端的測試驗證環境。

智聯網園區 跨界一條龍

供應鏈重組不外乎垂直或水平式合作,羅達生強調,高雄市希望與國際大廠的合作是水平式的;以亞洲新灣區為例,高雄正打造全球一流的5G、AIOT(人工智慧物聯網)園區,提供「端對端測試驗證環境」,希望讓國際不同領域、跨領域的科技廠,能從技術概念驗證(PoC)、服務設計驗證(PoS)與商業模式驗證(PoB)「一條龍式」的在高雄市順利發展。
把握供應鏈重組契機,甫任高雄市長的陳其邁,上任後大力推動高雄成為亞洲高階製造中心。
他解釋,若業者現有的解決方案為非5G環境,須先經驗證、可行,才能進入5G市場,未來包括製造、醫療、教育等跨領域的產業,都可在園區先行測試是否符合「低延遲、高頻寬、大連結」的5G特性;因台灣戰略地位重要,在企業發展解決方案上,對國際大廠已是可信賴的合作夥伴,也足夠吸引國際大廠合作。
羅達生說,台灣的競爭優勢是產品開發、設計與生產,但未來更要布局發展「系統級」產品及解決方案,這才是現階段台灣產業轉型最須耕耘之處。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5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