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2020.11.10 19:20 臺北時間

【拜登時代來臨2】方向不變風格不同 後川普時代的美中台關係發展

拜登從新聞媒體得知他贏得2020美國總統大選時,與家人相擁。(達志影像)
拜登從新聞媒體得知他贏得2020美國總統大選時,與家人相擁。(達志影像)
此次美國大選,全球矚目,因為不論由誰當選,都將影響美國的未來及世界局勢的發展。川普主政4年,讓全球各國開了眼界,也重新評估美國是個什麼樣的國家,尤其是美國的民主,為什麼會表現得如此荒腔走板?問題到底出在哪裡?美國的經驗對台灣的民主應該有所啟示。除此之外,川普政府升高與中國的對抗,是1970年代以來雙方關係的最低點,如今拜登似已篤定當選,此一結果究竟會對中美關係帶來什麼變化?對兩岸又有什麼影響?都是值得我們關注的議題。
猶記得20世紀末,冷戰結束,民主大獲全勝,對於21世紀的到來,難免充滿希望與期待。沒想到21世紀的序幕一揭,一波又一波的大事接踵發生,預示了這將是大動盪的時代:911事件改變了國家安全的定義及戰爭型態;源於美國的金融海嘯衝擊全球經濟;黑人首次當選美國總統,象徵自由主義的進步,可曾想過8年後川普代表的保守力量竟全力反撲,原本內隱的分裂變成外顯的撕裂;中國快速崛起,震懾美國,中美關係陷入惡性競爭的循環;英國在眾人意外之下通過脫歐公投,至今問題未歇;川普在短短四年內,就徹底摧毀美國過去花了數10年才建立起的形象,美國不再是正義、秩序、民主的代表,人民對民主的信心可以說來到了歷史的谷底;還有網路運用突飛猛進,社群媒體的發展像毒品一樣侵蝕社會資本;今年,更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新冠病毒疫情。

選舉民粹化 社會埋病根

世界是大國的舞台,歷史是大國的紀錄,這就是現實。美國今年的選舉之所以讓全球如此關注,正因為它是全球第一強權,選舉過程反映了美國的問題,其結果則影響全球政經局勢。
一名川普的支持者於11月9日在亞利桑那州的鳳凰城市,高舉川普的頭像紙版抗議拜登偷了整個選舉。 (達志影像)
美國民主已經病了,2016年選舉就已露出病兆,這一次選舉,病得更加嚴重。一個老牌民主國家竟然砸了自己的招牌,真是讓人不勝唏噓。Larry Diamond是研究民主的專家,他11月1日投書《紐約時報》,開頭第一句話就說:「我從來都沒有想過,我們的民主會如此接近崩潰。」Diamond指出民主有三根支柱:自由、法治及自由公平的選舉,他認為美國前二項還好,但自由公平的選舉正面臨空前威脅。然而,Diamond還是太樂觀了,民主是在社會之上運作,如果社會出現了問題,必然會影響民主的表現。
近二次的美國選舉,尤其是這一次,與過去的選舉有相當大的差異,其中之一就是民粹化的傾向愈來愈濃厚。心理學已證實,人的決策大多受偏見與情感影響。過去,美國人對政治較冷漠,投票率不高,偏見與情感並沒有被高度動員。然而,美國社會有二個趨勢,一是貧富差距擴大,二是社群媒體發達,二者交互作用,使得偏見與情感被高度動員,把民主內隱的問題外顯化,從而使民主表現得荒腔走板。美國民主的問題,可以稱之為「川普症候群」,它的病根主要在於美國社會。這一次不論誰當選,病根仍在,美國民主能否恢復健康,恐不容樂觀。

川普式外交 缺戰略規劃

川普政府說中國是美國民主的威脅,這句話真不知從何說起,因為一直想要改變他國體制的是美國,而不是中國。更重要的是,美國民主最大的威脅來自於美國自身。中國大陸崛起後,就有北京共識與華盛頓共識之爭,也可以說是治理體制之爭,美國雖然一開始即占上風,但川普主政四年下來,再加上這一次處理疫情的表現,已讓不少人懷疑美國的治理體制,如果民主的弊病不醫好,情勢恐怕會逆轉,這也是美國面臨的大挑戰。
川普主政之下,他的外交政策展現幾個特質:
一、沒有不可用的工具。川普對中國大陸採取貿易戰,根本是看錯問題,拿錯藥方,對大陸企業華為的全面封殺手段,更是前人無法想像的。
二、沒有不可撕毀的協議,沒有不能退出的組織。川普把這些都當成綁手綁腳的限制。川普任內撕毀多項協議,例如北美自由貿易協議、伊朗的六方核協議、巴黎氣候協議,上任後就退出TPP,後來也相繼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世衛組織。
三、以個人喜好而非戰略來處理國際事務。川普曾回答全國經濟委員會主席Gary Cohn他為何要提高關稅:「我就是喜歡關稅啊!」這就是川普的風格。《金融時報》著名記者Martin Wolf曾在2019年寫道:「在川普主政下,美國已經變成一個超級流氓大國。」真是一針見血的評論。
中美貿易大戰牽動世界經濟局勢,川普(前右)和習近平(前左)於前年阿根廷G20峰會達成共識,宣示在2019年不加徵新關稅,中國立即購買大量美國農產品,暫時停火。(達志影像)
川普主政期間,已有不少人(例如季辛吉)指出川普處理國際事務缺乏整體的戰略,尤其是在處理美中關係上。這或許是川普對美國最大的傷害之一。美國過去對付蘇聯的圍堵以及1970年代開始與中國交往,都有全盤的戰略構想,而且不論後來是民主黨或共和黨執政,都能前規後隨,一以貫久。
這種全盤性的戰略之所以可能維持長時間的穩定,在於歷任總統不會將國際問題國內化,即使大選有討論,也非主軸。然而,川普打破了美國這一個傳統,他把國際關係與國內政治攪混在一起,搞個人化、黨派化、利益化,根本沒有全盤戰略構想。因此,全球都在觀察拜登當選後,是否會回到美國的傳統,擬定完整可預測的戰略,或只是在川普的基礎上修修補補,這將是美國能否重回自由世界領導地位的關鍵。

拜登臨挑戰 裂痕待修補

拜登就職之後,幾個觀察的重點包括:(一)如何修補與盟國的關係;(二)是否重回TPP、伊朗核協議及巴黎氣候協議;(三)是否重回國際組織,例如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教科文組織及世衛組織;(四)如何調整美國的對中政策。如果拜登的做法未能符合國際的期待,美國的領袖地位恐一去難復返。
川普任內,台美關係升溫,蔡英文(中)9月曾宴請美國國務次卿柯拉克(左)及訪團,期許促進台美夥伴關係更友好。右為張忠謀。(總統府提供)
對中國大陸與台灣來說,真正關切的問題還是大選結果對美中台戰略三角的影響。先談美中關係。川普主政之下,美中關係跌落到1970年代以後的最低點。小布希時期雖然也曾把中國視為戰略競爭者,但和川普所界定的戰略競爭者有很大的差異。川普政府眼中,中國不僅是戰略競爭者,更是暴政(tyranny)、獨裁、集權、腐敗、經濟掠奪者、科技偷竊者、美國民主威脅者、修正主義者、美國地位取代者等等,除了髒話,大概所有難聽的話都用上了。
11月8日,拜登得知自己贏得大選,在華盛頓造勢大會上豎起了大拇指。(達志影像)
這幾年,美國對中國發動數次貿易戰、科技戰,還想動用其外交力量來全面封殺華為公司。這樣的美中關係,充滿了川普風格,但值得注意的是,川普的強硬政策,得到共和與民主兩黨的共同支持。由此可知,拜登當選之後,在對中政策上,可能改變的是風格,而不是方向。換言之,美國想要阻撓中國崛起的意圖,不會因誰當選而改變,但拜登在風格上應會有所不同。

二強續爭雄 政策須調整

除此之外,川普對中政策所產生的一些效果,拜登恐怕也無法輕易扭轉,那可不是說一句:「很抱歉,我們是否可以打掉重來?」就能解決的問題。例如美國壓制華為的作為,已讓中國大陸下決心在高科技領域追求自主創新,免得日後又被掐住脖子。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預期,中美競爭或敵對依然是21世紀的主旋律,也是這個世界動盪的震央。一山不容二虎,二虎相爭,豈有寧日!
此次美國大選有民粹化傾向,11月3日,一名選民在西雅圖投票所外頭戴口罩和眼罩表達意見。(達志影像)
拜登若想要在歷史留名,就得在戰略上有所突破,他的團隊必須從根本思考以下問題:(一)美國對中國政權本質及目標的認知是否有偏差?(二)美國是否應該以壓制中國來維持老大地位,還是應該以提升自身內政、經濟與科技來維持老大地位?(三)中國的崛起是否會因美國的阻撓而落空?(四)目前的作為對美國是短空長多,還是短空長更空?(五)當前政策失敗的風險有多大?(六)美國的政策中有多少成分的自我中心主義及例外主義?拜登如果不能坦誠面對這些問題,美中關係的前途恐怕依舊是崎嶇不平,更重要的是,中國不是蘇聯,美國想要如法炮製過去的經驗,只怕勝利的希望要落空。
蔡英文(左)去年訪美,在丹佛市知名餐廳受訪,美國在台協會(AIT)主席莫健(James Moriarty)(右)陪同出席。(總統府提供)
拜登當選,美中競爭或敵對的格局,短期內不會改變,但拜登的風格必然與川普不同。在川普眼中,沒有不可用的工具,因此,任內多次拿台灣當籌碼來刺激中國,台美關係呈現熱絡景象。這應該是民進黨政府與多數民眾支持川普的原因。

非全面對抗 謹慎有底線

事實上,川普作為曾讓不少研究兩岸問題的美國學者搖頭嘆息。拜登與川普不同,屬於體系內歷練出來的政治人物,他不會像川普一樣藐視體制內的專業意見。雖然他個人與團隊多次談話皆認為美國應該對中強硬,但他們並不贊成川普那種沒有底線、不在乎盟友,而且幾近全面對抗的做法。個人認為,雖然美中競爭的格局不變,但在處理美中關係上,拜登會比較謹慎,並且重修與盟友的關係,不會採取全面對抗的觀點,而是同時注重與中國合作的可能面向,如全球氣候變遷、核擴散問題等。拜登的謹慎與提升合作面向的作為,一方面會使民進黨政府未來操作反中的空間大為縮小,但另一方面也會使兩岸關係稍微緩和。對中國大陸來說,川普的連任,反而讓加強對台施壓有了藉口與機會,但如果拜登當選後展現謹慎與提升合作的態度,中國大陸也不致於再增強對台的壓力,畢竟要給拜登一些面子,中國大陸也需要稍微喘一口氣。

共識難擬定 動盪未平息

而台灣政府應當思考的,不是支持哪一位候選人,因為反中是美國兩黨目前的共識,在兩強之間,台灣的選擇必須有戰略觀,深入思考:(一)兩強對抗,風險增加,台灣應該藉此往獨的方向推進,還是避險為上?(二)如何找到台灣正確的定位,既可避免成為棋子及軍事衝突,又可創造機會?(三)如何強化台灣對美國、中國大陸及世界的戰略價值,讓現狀成為符合各方利益的最佳選項?只可惜,台灣也像川普時代的美國一樣,對外的戰略思考與國內政治攪混在一起,難以建構一個足以成為共識的長期戰略。
川普那種沒有底線、不在乎盟友、幾近全面對抗的做法,預料將隨他下台而落幕。(達志影像)
美國大選結束,但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們仍身處大動盪的時代,台灣就像航行在驚濤駭浪中的一條小船,唯有小心翼翼,才不會有翻船的危險。

馬紹章小檔案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政治學博士、前海基會副董事長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6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4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