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2021.02.21 05:58 臺北時間

【緬甸民主終局之戰3】她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卻因羅興亞事件被國際唾棄

2017年的羅興亞屠殺事件,令國際社會對翁山蘇姬大失所望。圖為2017年9月,在印度加爾各答,抗議群眾焚燒翁山蘇姬的頭像。
2017年的羅興亞屠殺事件,令國際社會對翁山蘇姬大失所望。圖為2017年9月,在印度加爾各答,抗議群眾焚燒翁山蘇姬的頭像。
1989年起,翁山蘇姬被軍方監禁在家,期間雖多次短暫被釋放,前後仍遭軟禁逾15年,直到2010年她才真正重獲自由。軍方在2008年制定完成新憲法,催生一個民選政府與軍方共治的體制,隨後在2010年嘗試舉行選舉。雖因不公而被翁山蘇姬抵制,仍由軍方支持的鞏發黨勝出,但2015年全民盟便在選舉中大勝,首次掌權。
「2010年後才有一個非常明顯的轉變,軍方試圖協調與民選政府的關係,尤其是翁山蘇姬領導的反對勢力。」馮嘉誠說:「這段時間(2010至2020年)被視為一個實驗,軍方跟民選政府摸著石頭過河,從做中學,嘗試理出軍民之間非常脆弱的平衡。」
但馮嘉誠強調,這段時間最主要的得利者,仍是緬族為主的傳統菁英。事實上,不管是軍方或全民盟,都是由占近7成人口的緬族所帶領。軍方一直以來都帶有濃厚的緬族色彩,並在過去近50年統治期間,不斷與各民族武裝組織交戰,使得緬甸成為歷史上內戰進行最久的國家。
2019年12月,翁山蘇姬前往位於荷蘭海牙的國際法院,否認有關緬甸軍隊對羅興亞人進行種族清洗的指控。
這樣緊張的種族關係,雖然在2016年,翁山蘇姬的全民盟政府甫上任之時有好轉的跡象,但時間久後,少數民族又漸漸失望了。
在緬甸「聯邦」共和國成立了73年後的今天,緬甸的少數民族仍然離「聯邦制」的理想有很長一段距離,聯邦共和國空有其名。種族衝突不僅是英國殖民時期留下的歷史問題,還牽涉到歷屆緬甸政府對不同種族差別待遇的立法及政策。翁山蘇姬帶領的全民盟執政後,雖將各民族間的談判和平進程列為優先事項,但牽涉到長期與民族地方組織交戰、與民族勢力沒有互信的軍方,使得進展非常有限。事實上,緬甸種族間的結構性不平等,在全民盟執政下也不見改善。

辯護羅興亞事件 海外唾棄國內推崇

另一方面,全民盟政府對下放權力給少數民族自治的承諾跳票,並推行了許多以緬族為中心的政策,觸怒了少數民族及其政黨。如2018年,政府不顧民意反對,在克耶邦首府壘固建造翁山將軍的雕像,當地克耶族人抗議長達數月,主張該動作象徵長期以來緬族為首的政府對其他族裔的壓迫。
學者馮嘉誠分析,翁山蘇姬作為一個務實的人,基於選票,不想去得罪選民,「可以理解為什麼她會選擇去做這樣的事。」(馮嘉誠提供)
尤其,2017年爆發「羅興亞事件」,徹底毀壞了翁山蘇姬作為民主典範及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的國際聲譽;對軍方迫害羅興亞人保持沉默的她,轉眼間成為各國眾矢之的。2019年底,甘比亞向國際法庭控告緬甸種族屠殺羅興亞人後,翁山蘇姬親赴荷蘭為緬甸辯護,被外界視作她袒護種族屠殺、徹底黑化的呈堂證供。
「在緬甸占多數的緬族人不甚反對驅趕羅興亞人的情況下,翁山蘇姬作為一個務實的人,基於選票不想去得罪他們的感受,可以理解為什麼她會選擇去做這樣的事。」馮嘉誠說。
事實上,與國外的唾棄聲相反,翁山蘇姬的荷蘭之行在國內備受推崇,「我們與翁山蘇姬站在一起」的看板在當時隨處可見。對許多人來說,她代表緬甸對抗國際打壓,此舉也被認為是2020年選舉時,她能在經濟政策失利、民主發展及和平進程都未有太大進展的情況下,再創巔峰的原因之一。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7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