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
2021.05.20 05:58 臺北時間

【停電惡夢何時醒2】備轉容量「綠燈」還停電 重啟核電是最佳解方嗎?

興達電廠一週內兩次跳機,為能源轉型投下變數。
興達電廠一週內兩次跳機,為能源轉型投下變數。
17日興達電廠故障當天,水力發電便發揮了救援作用,但最後還是停電。吳進忠坦言,「實在是用電量太高,系統因應不及。」而這牽涉電力調度與備轉容量預估的時間尺度問題。​
台電每年初會依據過往數據做一波備轉容量率的預估以安排發電機組歲修,因歲修至少需一個月,因此難以彈性調整;一般台電官網的備轉容量率燈號,則是提前一週預估下週用電量,視狀況排定可發電的機組來供應。由於6至9月是用電高峰期,加上因疫情影響,台灣產業用電量提升,台電在5月安排了供電合計超過12%備轉容量率的機組進廠維修。​
去年與前年的5月用電量,約是3,300萬瓩,台電預估今年5月尖峰為3,500萬瓩,豈料高溫提前,疫情又突然升溫,民眾在家工作,用電上衝3,700萬瓩,「興達跳機正值尖峰負載,一下少了50萬瓩,台電調用水力與民間電廠的需量競價來遞補,但撐過下午尖峰,「可惜晚間用電量未如預期下降,水力卻已用盡,於是供電超過負荷。」
一週內連續兩次大停電,讓核四商轉爭議再起。
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直指,台電往常僅考慮白天尖峰負載,517事故提醒台電在極端氣候下,須將夜間尖峰也考量在內,「此外,備轉燈號跟行為節電面應更緊密結合,或可減少一些非不必要的耗電。」​​
出身環保團體的立委洪申翰認為,這兩次停電事故,凸顯整體極端氣候風險潛在影響未被完整評估,今年高溫報到提前大幅拉高用電量,同時缺雨缺水讓最好的救援投手水力發電運作出現限制。「未來必須同時思考潛在風險同時發生的加成跟放大效應。」​​
前總統馬英九在13日停電時發了一則自己走下樓梯的臉書訊息,同時加註「支持重啟核四公投」。讓擁核人士主張,核電才是供電安全重要基礎。重啟核四公投領銜人黃士修表示,2017年815大停電與興達跳機都是無法避免的意外事故,但若核四能供電,無論發生什麼事故,影響範圍都不會這麼大。
重拾核能是唯一解答嗎?這個解方又有哪些隱憂?
台灣能源轉型面臨減煤、非核壓力,需在過渡期興建燃氣電廠,但政府選擇的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腹地會衝擊珍貴藻礁,引發強烈反對。
首先,若考量氣候變遷因素,核電供電能力其實受高溫影響。2020年7月23日全台高溫、用電量突破新高,此時運轉中的核二一號機組,因海水溫度過高,影響冷卻效果,只能降載供電。相較之下,太陽光電才是那天高溫的救援投手。​​
長期關注國際核電發展趨勢的《世界核電產業現況報告》召集人Mycle Schneider進一步表示,核電比其他能源危險性高,如今遇上新冠肺炎,更加強風險的不確定性。​​
「新冠肺炎是核能史上首次經歷的大流行病。疫情期間,核電廠各項安全與維安例行工作變得更困難、甚至無法執行。」Mycle Schneider表示,核電系統必須定期、頻繁地測試以確保重要功能運作如常,如緊急操作控制室、緊急電力供應或爐心緊急冷卻系統。定期測試和檢查必須遵照至少應有 2 人同時在場的原則,「但在防疫規則下難以落實。」​​
據統計,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至 2020年7月底止共約4,500人感染、1,200人尚在恢復;法國公用事業EDF則在2020年6月中旬表示,12週中有600名核電工作人員染疫,在疫情高峰期達到2%左右。英國甚至關閉塞拉菲爾德的再處理廠,並有近千名員工自我隔離。​
此外,為防疫考量,核電業者大幅減少電廠員工人數。法國EDF核電部門有15,000人,其中2/3採遠距工作,監督承包商的可信度受到質疑。美國管制機關則允許業者強加異常大量工時,在24個小時內可長達16小時、7 天內高達86個小時,每次輪班為12小時,並可連續工作14天。有些管制機關還核准多數業者所提出的管制豁免、例外情況與延期申請。​
太陽光電在全球發展速度都非常快速,但台灣因缺乏資源盤點,導致光電興設面臨生態衝擊,進度緩慢。
Mycle Schneider表示,由於疫情仍在變動,尚無法精確掌握疫情對核電安全的影響程度,但目前來看,疫情顯然提高核電出狀況的額外風險;就算撇除疫情,只看競爭力,核電也遠遜於再生能源。​​
福島災後,全球有13座反應爐原定於2019年啟用,但至2019年初,僅6座如期完成,包括中國在內,全球並未有新的反應爐於2020年上半年啟用。相對於啟用數量,美國、德國、瑞典與瑞士共在2019年關閉5座機組;台灣、日本、俄羅斯與韓國則共關閉8座反應爐。美國與法國另在2020年上半年關閉共3座機組。綜觀而言,2020年7月1日止,共有31個國家運作了408座反應爐,比2019年少了9座。關閉大於啟用,長期使用核電機組比例降低,「顯示核電缺乏競爭力。」​
英國非營利智庫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能源政策顧問Antony Froggatt進一步表示,就連帶有武力裝備思考來發展核電的中國,面對氣候變遷,也強力發展再生能源;至於全球風電跟太陽光電裝置容量都在成長,核電的量不及風電跟太陽光電一半。「因為再生能源技術成熟,相較得高度維繫核安的成本而言,再生能源的成本下降得愈來愈低且快。」​​
「核電因成本過高與安全問題,不包括準備期,興建期平均超過15年,跟不上氣候變遷速度。」哈佛大學研究員Ali Ahmad補充,核電是傳統大型集中式電廠,併聯速度慢,從電力可靠度來看,比不上可在1小時內提供彈性併聯的風力與太陽能等再生能源。​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8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4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