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
2021.05.20 05:58 臺北時間

【停電惡夢何時醒3】污染、生態吵不完 電力成政治角力籌碼

台灣能源轉型面臨減煤、非核壓力,需在過渡期興建燃氣電廠,但政府選擇的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腹地會衝擊珍貴藻礁,引發強烈反對。
台灣能源轉型面臨減煤、非核壓力,需在過渡期興建燃氣電廠,但政府選擇的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腹地會衝擊珍貴藻礁,引發強烈反對。
「電力調度就像演奏交響樂,在法國,我們能以智慧電網精確掌握再生能源間歇性的發電情況,於是,電力提供者可用其他電源去平均使其更為穩定。」Mycle Schneider強調,供電安全的核心,是能根據需求調整電力提供。「我們應該翻新的是電力提供系統的穩定度。」
若要徹底評估台灣電力系統應對風險事件的應變能力,「需把不同時間尺度的潛在風險事件仔細盤點出來。」洪申翰舉例,有些再生能源間歇變動是以分鐘計算,就需要以分鐘為尺度的電力因應方案,比方水力、燃氣發電;有些潛在風險時間尺度較長,比方液化天然氣船遇颱風進港而延遲、氣源不足,風險時間尺度以日來計,升降速度大概8小時、可維持數日發電的備用燃煤機組,就會是相對合適的應對方案。​
「無論如何,核電應變的『彈性能力』最差,從零到滿載至少要3天,不僅無法成為救援應變角色,就算用在傳統概念的基載發電,當核電機組一跳機,要重新回到系統的時間也非常長,都會造成系統很大的應變負擔,過往已經發生過好幾次。」洪申翰強調。​
桃園藻礁海岸曾綿延27公里,但因工業開發僅餘5公里。
因應供電安全、空汙與非核家園,現台電分別提出燃氣或燃煤機組汰換、更新,乃至新設及再生能源擴增,吳進忠說,大潭、通霄電廠,及未來更新的興達電廠機組,「都是能在幾分鐘內快速反應的,但這樣的機組不夠多、儲能系統也還要加強。」
​機組無法快速增建,與價值衝突有關。其中為降低空汙、提高燃氣佔比而需新設的天然氣第三接收站(後稱三接),因遇到桃園觀音海岸的珍貴藻礁議題,而成為8月公投對峙目標。​
藻礁是殼狀珊瑚藻將海水中游離的鈣固定在細胞壁中,於生長過後留下石灰質所構成,直至生態學者戴昌鳳於1998年發表研究後才面世。藻礁生長緩慢,被沙埋過久或遭廢水污染就易死亡。曾自大園、觀音綿延到新屋的27公里藻礁,現僅存約5公里,約可劃分為白玉、大潭、觀新三區。​​
氣候變遷下,再生能源併聯速度相較傳統大型集中電廠來得彈性,能在機組發生事故時擔任救援角色。
桃園居民潘忠政與特生保育中心副研究員劉靜榆長年為藻礁請命,在2014年爭取觀新藻礁成為「觀新藻礁生態系野生動物保護區」。但2016年,中油預計在大潭海岸以打造三接,以供氣給大潭電廠,因需填海造陸並興建觀塘工業港,對藻礁破壞甚巨、引發反對。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後又在此發現一級保育物種柴山多杯孔珊瑚,更強化護藻礁者希望經濟部另覓他處開發的決心。​​
不過三接環評最終以縮小開發面積方式,由時任行政院長的賴清德拍板過關。政治力介入,讓潘忠政等人也走上政治力解決途徑,發起搶救藻礁公投,於3月分成案,是台灣史上第一個由民間發起成案的生態保育類公投。由於三接能否順利興建將影響能源轉型時程與台灣西部空汙減緩速度,這起公投案不僅形成國、民兩黨於政治的尖銳對立,連不同運動目標的環保團體也彼此扞格。​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說,經濟部曾評估將三接遷至台北港,但環評、填地、建站加總需要11年時間,嚴重影響供電時程;根據中油鑽探資料,將工業港外推至離岸1.2公里即無「活」的藻礁,行政院在4月提出「外推方案」來解套,卻未弭平爭議。​
為搶救珍貴藻礁,民間發起藻礁公投,引發尖銳政治對立。
停電事故後,相對國民黨主張沒有核四所以停電,執政黨內亦有「沒有三接所以停電」的說法。至於藻礁公投聯盟則譴責兩黨說法,並主張執政黨持續擴增大潭電廠機組、缺乏分散式發電,才是供電不穩的主因。趙家緯認為:「這些說法彼此沒有對焦,從供電穩定前提來看,都在滑坡。」​​
台灣史上出現的20個公投案,8月將來臨的公投案中有兩起攸關能源,「公投內容關注的都是發電端,但513停電讓我們看到,能源轉型不是只有電廠問題,輸配電也需同步關注。不應以發生在輸配端的問題,作為發電端的政策選擇依據。」​
趙家緯解釋,513事故中,備援電力之所以左支右絀,與現階段再生能源發展,因缺乏基礎調查與資源盤點,開發時都遇上生態爭議,導致裝置容量未達預期目標有關,「現有再生能源發電後即立刻用光,燃氣機組在尖峰時刻需要多發電,才會在遇上事故時,因餘裕不足無法快速復電。」能源轉型雖樂見分散式發電系統,但台灣在減煤與供電穩定雙重壓力下,「不可能立即轉型成分散式系統,近10年內,一定要增加可快速起停的機組,直到再生能源的量衝上,減少對於大型火力機組才的需求。這彼此間的衝突,需要更多對話。」​​
近年大型停電事故,一次次提醒社會,生態保育、減煤與非核與供電穩定間的核心矛盾。當爭議各方總一次次提取對自己理念有利的論調、缺乏創造對話與實務處理的空間,能源轉型,能否順利進行?最高溫的日子還沒來臨,當供電安全未能穩定,不僅停電陰影將持續籠罩,8月公投前的社會論述爭鬥,恐會愈燒愈烈。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8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