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2021.05.30 05:58 臺北時間

領先《賽德克·巴萊》20年! 這部電影早就用原住民語

黃明川(左)在電影《寶島大夢》拍攝現場。(黃明川提供)
黃明川(左)在電影《寶島大夢》拍攝現場。(黃明川提供)
拍攝大量藝文題材紀錄片備受重視的資深導演黃明川,其實是以電影在台灣影視界嶄露頭角。他在90年代秉持獨立製片精神推出「神話三部曲」:《西部來的人》《寶島大夢》《破輪胎》等3部電影,票房接連受挫,但從開創性而言,卻別具價值,尤其《西部來的人》更首開先例,在電影中使用原住民泰雅語。
黃明川編導的第一部電影《西部來的人》曾入圍1990年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等4項獎,也在當年引起討論。他認為自己的電影非常down to earth,他也不諱言,「《西部來的人》使用兩種泰雅語來表達,這在現在看有什麼稀奇?可是那時有朋友看了走出來、驚訝到嘴巴張開、不敢跟我講話,因為他們沒聽過這麼優雅的泰雅語。而且這部電影使用原住民語比《賽德克·巴萊》早了20年,比原住民電視台早了13年。」
吳宏銘(左)、陳以文(右)主演的《西部來的人》曾入圍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等4項獎。(黃明川提供)
80年代曾在美國學習藝術,並在紐約開攝影工作室的黃明川,因台灣解嚴、政治環境改變而回台。在美國時,黃明川藉由大量接觸藝術、影像創作,培養自己的實力,回台灣之後開始嘗試拍電影,接著又在拍攝文學家、藝術家的紀錄片中找到新的發揮空間。
黃明川說,當初會做這些不同嘗試,其實是因為看到了種種可能。「我在紐約已經感受到,如果解嚴之後台灣沒有發生重大的事情,紐約的情境就會是台北情境:多元、給個人很大的自由、藝術家願意冒險。」他也在解嚴後的台灣影像界,開拓出自己的一片天。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8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4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