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
2021.06.01 05:58 臺北時間

【國產疫苗大揭密5】「疫苗不是萬靈丹」 中研院專家示警疫情可能再起

三級警戒的北市一處市場,依舊湧現採買人潮。
三級警戒的北市一處市場,依舊湧現採買人潮。
壓制疫情,疫苗被視為關鍵解方。不過,中研院人社中心研究員詹大千示警,「不能把疫苗當成萬靈丹」,否則根據相關研究的模型推導,疫情很可能再起。
詹大千接受本刊採訪指出,香港中文大學一篇研究就以疫苗效力與社交距離強度,來模擬疫情可能的發展趨勢,結果發現,一旦沒有社交距離或減少管制強度,即便打了有效的疫苗,疫情還是有可能再起。
他表示,病毒雖會變異,施打疫苗仍有一定的保護力,尤其可減緩重症比例,但「不是打了以後就可完全放鬆」,即便打了疫苗,維持社交距離、戴口罩等措施仍非常重要。
中研院研究員詹大千直指,不能視疫苗為萬靈丹,若太快放寬社交距離等管制措施,疫情難保不會再起。(翻攝中研院官網)
為觀察社區醫療狀況,中研院自2018年起就建置「社區監測網」,參與數據監測的詹大千建議,應給第一線診所抗疫武器,讓醫師能使用非侵入式的「唾液快篩」輔助診斷,找出潛在感染者,才能迅速切斷傳播鏈。
他觀察這波本土疫情的就診趨勢發現,以北市來說,4月底、5月初,每天約有3萬人就醫,但這波疫情爆發後,每天只剩1萬2千筆,尤其基層診所更掉了40%,一方面因管制措施奏效、人民配合少出門,另也因多數民眾擔心染疫減少就診,反觀各大篩檢站點卻人滿為患。
詹大千建議,長遠之計應落實醫療分流,讓社區診所扮演第一線判斷、阻斷疫情的角色,也能紓緩大型醫院人流,但不能讓診所醫師「悶著頭做」,若沒快篩工具輔助看診,可能延誤感染者就醫,一旦被誤判為一般感冒,在社區恐形成隱形傳播鏈,更不利防疫。
英國變種病毒肆掠全球,台灣至今有八成都屬英國變異株。圖為北市快篩站等候篩檢的民眾。
此外,他表示,去年疫情爆發初期,WHO、美國CDC就已把「確診者」(U07.1 )與「疑似確診者」(U07.2)的代碼列入國際疾病分類標準(ICD-10),我國健保署至今年6月起才把確診的代碼(U07.1 )列入系統診斷碼,但基層醫師看診時若判斷是疑似感染者,仍沒有代碼可以輸入,如此就無法確切監測社區感染狀況,若能加入相關診斷碼,一來可以連結社區快篩,另可協助政府追蹤社區的潛在感染人數變化,作為判斷管制措施強弱的依據。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8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4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