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4 14:59 臺北時間

【桃園誌】種回台灣萍蓬草傳承兒時自然生態 田中博士吳聲昱

吳聲昱從小就與埤塘中的生態非常親近。
吳聲昱從小就與埤塘中的生態非常親近。
從1986年開始復育台灣萍蓬草,吳聲昱與水生植物相伴已超過30個年頭。因長期復育各種水生植物,發現可將不同植物特性運用在溪流生態、濕地淨化與汙水處理上,深獲學界與實務界的推崇。
吳聲昱年輕時到台北打拚,在路上偶遇擔任教職的國中同學,原本只是答應回龍潭老家幫同學帶上幾株水草,卻發現熟悉的埤塘已今非昔比,而讓他決心投入水生植物的復育,希望藉由復育台灣萍蓬草,重溫兒時記憶也保育埤塘生態。

兒時情景不再 捲袖著手復育

一有時間,吳聲昱就換上青蛙裝在水裡清除雜草,細心照顧池中的水生植物。
從小家裡務農,吳聲昱種過水稻也摘過茭白筍,他的童年與水生態相當親近,有時也跑去埤塘偷玩水,還曾因此被父母處罰,至今仍是難忘的回憶。然而,他原以為回到老家隨便找都有的水草,誰知道回家一看,竟然所剩無幾,而放眼所見的圳溝、埤塘都變為鋼筋混凝土構造,讓吳聲昱驚訝不已。
「以前是用土堤來做埤塘,從路面到水裡會有個草皮斜坡,而這個腹地就是一個生態鏈。」吳聲昱說,自從改以鋼筋混凝土築堤後,少了緩坡草皮,更中斷了原有的生態。不願兒時美好回憶就此全然消失,他決定盡自己的一份心力,捲起袖子復育水生植物。

單日環島尋水草 嘗試恢復埤塘生態

一說到復育,吳聲昱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本土國寶級特有種「台灣萍蓬草」。除了是兒時在埤塘最常見的水生植物,也因為它能匯集諸多生物,是吳聲昱口中的「生物棲盤」。為了重現過去在埤塘隨處可見田蚌、台灣鬥魚、蜻蜓等生物的景象,吳聲昱復育的第一步,就是把台灣萍蓬草種回來。
「台灣萍蓬草」與其他品種萍蓬草不同,一年四季都會生長,不會休眠。
正因為想嘗試恢復的是整個埤塘生態,吳聲昱說自己有5年的時間幾乎是瘋狂地尋找各種水生植物種源。他帶著一本記載水生植物的書籍,按圖索驥地走訪各地,甚至曾在一天之內從桃園開車到花蓮富里,再南下至屏東鵝鑾鼻,凌晨12點才回到家,單日環島就為了尋找更多種類的水生植物。

與人文共生 傳承大自然的奧妙

復育台灣萍蓬草至今,30多年來吳聲昱不只為了自然生態,也是為了人文風情。他舉例說明,過去客家族群曾以土堤建築埤塘,在冬天東北季風吹拂下,產生大量水波容易造成潰堤,而台灣萍蓬草有穩堤作用,後來客家人廣泛運用於築堤,也使它成為客庄常見水生植物。
生態池孕育了許多水生植物,而最引人注目的是美麗蓮花。
「在自然課本裡讀過水生植物、青蛙的一生,從小到大都一樣,那就表示這是要傳承下去的知識。」吳聲昱說,過去桃園從1萬2千多個埤塘,到現在只剩2千多個,這麼多年努力從事埤塘維護、水生植物復育,想法其實很單純,正是希望讓下一代不僅在書上看到,也能隨時走出戶外體驗自然與人文的奧妙。
更多內容,請看《桃園誌》電子書: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9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4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