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2021.10.26 10:59 臺北時間

【好聽人物】戴伸峰:我們與罪的距離

戴伸峰認為,因為人性的惡魔,說不定就潛藏在某個看似普通的人之中,只是過去橫斷式的犯罪研究手法,沒有辦法把他們找出來。(鏡好聽提供)
戴伸峰認為,因為人性的惡魔,說不定就潛藏在某個看似普通的人之中,只是過去橫斷式的犯罪研究手法,沒有辦法把他們找出來。(鏡好聽提供)
犯罪心理學家戴伸峰研究的是普通人最不願直視的人類與社會黑暗面。但在「教授」的外衣之下,戴伸峰其實有顆易感的心靈。在研究犯罪案件時,他會揣摩加害人與被害人的心理狀態,甚至讓這些情緒侵蝕他的生活,模糊了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距離⋯
Q1 為什麼會製作《犯罪心理學大解析》與《戒不了的癮》這兩檔節目:
因為我是研究犯罪心理學的學者,但過去在我們國內,其實對於犯罪心理學的理解還是滿大部分偏向犯罪學,甚至更偏向犯罪社會學一點。這跟我在日本念博士的時候,發現到國外各地對於犯罪心理學的理解有些不一樣,所以製作《犯罪心理學大解析》這個節目最主要的一個期待,就是希望大家真的能夠從心理學的角度,以及暸解如何用微觀的角度來看犯罪事件。
而《戒不了的癮》則是跟我的研究主題比較有關聯。我從6年前開始跟法務部有非常多的合同研究的機會,也因而接觸到了毒品研究的議題;我那時很驚訝發現,其實在台灣的監獄裡,有接近60%的人的入監原因或多或少都是與毒品有關。
這樣的情況讓我思考,如果台灣社會能夠將這些「犯人」視為「成癮患者」給予治療,那麼台灣的監獄就可以更專業地處理特異性更高、傷害性更高的犯罪行為。尤其當國外都開始轉用「drug(藥物)」的名詞來描述我們的「毒品」;用「drug abuse(藥物濫用)、drug addction(藥物成癮)」來討論我們稱之為「毒品犯罪」的行為時,我希望透過這個節目提供給聽眾朋友,從另一個角度思考「戒癮」與「反毒」這兩個概念的異同。
藥物濫用的再犯率高,導致目前約有6成收容人的入獄罪名與毒品有關。社會究竟該將藥物成癮者視為「病人」還是「犯人」,也成為犯罪防治的重大議題。(鏡好聽提供)
Q2 當初為何會投入犯罪心理研究?這領域最吸引你的地方是?
投入犯罪心理研究是一個「時事上的巧合時間點」,我2000年到日本留學的時候,剛好是日本的「少年刑事司法制度修正」的契機點:日本從「緩和寬容」的少年犯罪處遇(犯罪處遇:針對犯罪人所實行的各種處置與措施,如入獄、假釋、觀護⋯⋯),開始轉向到「嚴罰化」的民意。在這樣的年代下,我開始思考:「亂世用重典」這個民意趨勢是否真的能夠讓少年犯罪產生變化。這是我一連串研究的發想開始。
至於犯罪心理研究最吸引我的地方⋯⋯這是個很難回答的議題。簡單來說吧,聳動一點:透過這些研究,我可以看到自己心中那些「親犯罪」傾向的來源。我透過實證研究,讓自己能夠更澄澈地進行自我瞭解。
戴伸峰:「透過犯罪心理研究,我可以看到自己心中的那些『親犯罪』傾向的來源。」(鏡好聽提供)
Q3 如果沒有預算限制,會想要做什麼樣的研究?
在我們犯罪心理學界,有一個非常著名的研究叫做「南劍橋青少年犯罪縱貫研究(The Cambridge Study in Delinquent Development)」,這個研究由英國政府提供大筆的預算,針對南劍橋地區400多位的男性,從他們8歲開始持續追蹤,到現在已經追蹤60年了。這個研究的目標,是希望藉由長時間針對相同個體生命歷程的追蹤,找出不同因素如何影響一個人的犯罪性養成的問題。
因為受限於預算與研究條件的限制,絕大部分的犯罪研究,都是採取橫斷式的手段,也就是比方說我要做10到90歲的犯罪行為,就每個年齡層各找一定數量的人來研究。但這種研究方式,就沒有辦法釐清時間等因素對犯罪行為的影響。
心理學家華森(John B. Watson)曾經說過一句話:「如果你給我一打小孩,我可以幫你養出一名美國總統,也可以幫你養成美國黑社會領袖。」所以在沒有預算限制,也沒有倫理道德考量,純粹天馬行空的想像,我很希望可以驗證華森的這句話。
因為人性的惡魔,說不定就潛藏在某個看似普通的人之中,只是過去橫斷式的犯罪研究手法,沒有辦法把他們找出來。
Q4 像這樣的研究方式可能用電腦模擬嗎?科技目前在犯罪研究的應用?
雖然現在有流行大數據、數據探勘(data mining)的技術,但是因為我們用電腦找出來的數據,沒有交給足夠專業的人去解讀的話,其實就沒有辦法被面面俱到地解讀完畢。
比方說最近的疫情,我認識的警察朋友就跟我分享到,在疫苗陸續到位,解封指日可待之時,大家想到的可能是報復性消費、報復性旅遊,但其實也有可能會有「報復性犯罪」的可能——因為檯面上受疫情影響的產業,可能會獲得紓困的金援,但黑社會就無法收到補助。所以待疫情趨緩之時,面臨資金斷源的黑社會,可能就會展開「報復性犯罪」,以補償疫情期間損失的資金。
像這樣的觀點,一般人可能從未想過,但是在第一線處理犯罪問題的警察就已經想到了。
犯罪鑑識人員分析現場留下的蛛絲馬跡,而犯罪心理學家則潛入罪犯心理,理解導致犯罪的背後原因。(鏡好聽提供)
Q5 做研究的時候,最害怕的事情是?
對於犯罪領域的學者而言,有行政支持是重要的。但我個人另一個更害怕的是,隨著我的資歷越深、我的研究成果越來越能重複被驗證時,就很可能忽略掉當中「意料之外」的部分,認為只不過是我研究有做錯,只要看想要驗證的部分就可以了。但其實這些研究的意料之外,很有可能是一個全新的寶藏。
面對這樣的害怕,我的應對方式就是從零開始,嘗試去開創一個全新的議題。像是我剛回來台灣教書的時候,我就研究少年犯罪,後來我投入高齡犯罪的研究,到了近期我開始有點從量化轉為質化,研究起一些「極少數」的犯罪類型,或稱為「違常行為」的犯人,譬如藥物領域裡的娛樂用藥或性愛用藥等。
Q6 做研究的時候,最印象深刻的事情?
在面對犯罪人(受刑人)的經驗裡,我最深刻的是:曾經有一位參加反毒課程的大姊(女性收容人),她在課程結束的會談評鑑時,這樣回答我所提出的問題:
我問她:「出獄後,妳覺得對妳持續離毒最重要的關鍵因素是什麼?」
她回答:「當然就是不要找以前那些吸毒的朋友呀!我就是被朋友帶壞的,我們一群人在一起,除了吸毒也不知道要做什麼。」她很自傲的回答。
這的確是標準答案!
但我隨後追問:「那妳出獄後有『不吸毒』的朋友嗎?」她忽然愣住⋯⋯幾分鐘後才回答我:「對!我沒有不吸毒的朋友⋯⋯」然後她問我:「戴老師,妳可以當我第一個不吸毒的朋友嗎?」這是我最難以回答的問題⋯⋯
Q7 在你的研究室、書房裡,必備的三樣小物?
第一個最重要的是我的書寫工具,但不是原子筆等不能修改的筆,而是傳統的鉛筆,而且一定是玉兔牌削鉛筆機的鉛筆。因為鉛筆比較環保、可以塗改,而且削鉛筆很舒壓。我就算改考卷也是用鉛筆改,再請助教把分數加總後,用紅筆寫上總分。
第二個我一定要有一杯茶。因為咖啡對我來講太強烈,水對我來講太無謂,所以我喜歡喝茶。要講話的時候我喜歡清香一點的綠茶,要思考的時候我喜歡泡普洱茶或老茶,因為茶色比較深,比較容易眼睛看到茶杯就覺得現在該坐下來做事了。
第三是一個可以用鉛筆塗鴉的載體,無論是塗鴉紙或是塗鴉本。即便我現在用電腦,我也都喜歡在旁邊塗鴉。我有思考過到底為什麼我那麼喜歡塗鴉,後來發現在心理學裡有提到,塗鴉是一種運用制式動作,提升注意力的方法。尤其是當我們在做統計分析時,我也會把報表跑出來之後在上面畫一些有的沒有的,不僅把自己的思考歷程、決策歷程呈現在塗鴉裡,也幫助自己專心。
Q8 若不做犯罪心理學研究,我會去做…
其實我一直都想當老師。我以前以為我是喜歡權力,所以想要當老師,但後來我發現是因為,我是個外放型的人,我喜歡讓別人聽我說話,讓別人看我表演。所以我若不做犯罪研究的話,我想要當演員。
而且我希望創下一個紀錄就是,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以男人身份,取得各地影展的最佳女主角的人。
其實當我在做犯罪研究的時候,有一點讓我很傷腦筋的地方就是,我很容易走入犯人的心裡,或者是說讓犯人的故事走進我的心裡,甚至會讓這些故事侵蝕我的生活。我也因而發現,我具有能夠走進別人心裡,或者讓別人的個性走進我心裡,然後再用我的方式詮釋的能力。
所以我真的很想演戲!

戴伸峰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教授,日本東北大學心理學博士,研究領域包含少年犯罪、社會心理學、生涯發展心理學、藥物濫用及處遇。

曾榮獲第52、53屆廣播金鐘獎「社會關懷節目及主持人」「教育文化節目及主持人」計4獎;臺灣犯罪學會、臺灣青少年犯罪防治學會傑出青年學者獎。鏡好聽Podcast《犯罪心理學大解析》《戒不了的癮》主持人。

收聽《犯罪心理學大解析》、《戒不了的癮》Podcast
★鏡週刊關心您:珍惜生命拒絕毒品,健康無價不容毒噬。
更新時間|2023.09.12 20:40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