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理財
2021.12.23 05:58 臺北時間

【台廠猛追捕碳潮2】二氧化碳竟能轉化美妝產品 台泥進軍綠能成效驚人

國內最早跨足碳捕捉的企業為台泥集團,早在2012年就找上工研院綠能所合作,目前採鈣迴路碳捕捉技術。(台泥提供)
國內最早跨足碳捕捉的企業為台泥集團,早在2012年就找上工研院綠能所合作,目前採鈣迴路碳捕捉技術。(台泥提供)
台泥早在2012年就找上工研院綠能所合作,採用工研院開發的鈣迴路碳捕捉技術,把第一代的碳捕捉設備安裝於台泥和平廠之中,成為全球第一套適用於小型規模的碳捕捉系統,如今每年可捕捉約8,000噸的二氧化碳。
不止台塑集團積極規劃導入碳捕捉技術,實現碳中和目標。國內最早、最積極跨足碳捕捉的企業,莫過於台泥集團。台泥還將捕捉到的二氧化碳運用在微藻養殖,進而產出美妝保健品原料,每年替台泥帶進高達四億元的收入。2016年,台泥又升級改良為二代廠。「目前台泥二代廠捕捉一噸碳的成本,大約30到40美元,已經是可被國際接受的成本。」知情人士透露。「台泥的長期目標,是將碳捕捉的產能放大,預期一年可以捕捉高達5.5萬噸的二氧化碳。」
就如同台泥開始運用二氧化碳轉化獲利,未來碳捕捉不僅可以減碳,未來還可能衍生出龐大商機。國內研發碳捕捉技術的頂尖專家—成大匯智綠色科技研究中心主任陳志勇指出,碳捕捉示範工廠只是起步,他更看好工廠捕捉下來的二氧化碳再利用,可加入氫氣轉化成甲烷,經處理還可轉化為乙、丙烷,再脫氫制成乙、丙烯等固碳材料,作石化業的基本原料,取代傳統石化製程,達到負碳排效益。
此外,碳捕捉也可再製成化學品,如尿素、醋酸、綠色甲烷天然氣、綠色EVA等,不僅能避開石化原料進口的依賴,更能創造龐大的經濟效益。「像是EVA綠色固碳材料,可做為汽車的環保原料,更可做為運動鞋的綠色鞋材使用,未來產值可能超過百億美元。」陳志勇舉例說明。
台灣業者加速碳捕捉商業化腳步,歐美先進國家早已大規模運用,去年底為止,全球運轉中的商業化碳捕獲與封存設施已共有26座,每年捕獲二氧化碳的數量已超過4,000萬噸。
碳捕捉在歐美先進國家早已商化,像是美國德州在2017年啟動的Petra Nova計劃,採「胺處理二氧化碳捕捉系統」。(JX日礦日石能源公司提供)
像是美國德州在2017年啟動的Petra Nova計劃,就採用「胺處理二氧化碳捕捉系統」讓火力發電廠排放的廢氣通過管線輸到碳回收廠,在廠內,二氧化碳會被含胺溶劑吸收捕捉,與其他氣體分離(剩下的氣體便被排放至大氣);被吸收的二氧化碳會經過蒸氣處理再被分離,進一步壓縮後,輸送到80英里外的油田;將這些壓縮二氧化碳被打入地底,讓油田活化,提高原油採收效率。
面對越來越嚴苛的減碳壓力,台灣的排碳大戶們正結合學研單位急起直追,一方面擴大商業規模、降低成本,同時也藉機打造碳捕捉產業鏈。
更新時間|2023.09.12 20:41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4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