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2022.05.10 05:58 臺北時間

產生理解、留下見證 李道明:「這是紀錄片存在的價值」

 李道明出席捷克Ji.hlava IDFF影展介紹台灣紀錄片。(翻攝自docs.tfi.org.tw)
李道明出席捷克Ji.hlava IDFF影展介紹台灣紀錄片。(翻攝自docs.tfi.org.tw)
榮獲今年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傑出貢獻獎」的李道明,早年曾想拍電影,後來則長期投入紀錄片製作、研究與教育。雖然李道明的電影創作之路磕磕碰碰,但電影與紀錄片他都很喜歡,不特別偏愛哪一種。紀錄片吸引他的地方,在於讓人們對人、對社會產生更深入的理解,他也透過紀錄片留下台灣各方面轉變的見證。
對影像創作有興趣的李道明曾在1988年執導電影《陰間響馬·吹鼓吹》裡由林秀玲主演的《吹鼓吹》,但之後遇上1990年代國片票房慘淡的階段,他想拍電影,也兩度申請到國片輔導金,卻因找不到投資者而被迫中斷。
不過他因電影教學研究與對產業的理解,則替後輩帶來新機。當年導演林正盛想將短片變成長片《春花夢露》,找李道明幫忙。李道明答應後,負責打理製片相關業務,協助該片提案獲得國片輔導金、找到中影公司投資,並請製片張志勇幫忙製作。這部由李道明擔任共同監製的電影完成後,除獲得東京影展青年導演銀獎,也開啟林正盛的電影導演生涯。
2003年,李道明參與創立北藝大電影創作研究所,以高標準養成人才,適時銜接台片復興,成為現今電影產業的中堅份子。
​​1988年李道明(右二)執導電影《陰間響馬·吹鼓吹》裡的《吹鼓吹》。(李道明提供)
回顧來時路,李道明說,「時間、地點、人在劇情片這邊都不是很剛好,但紀錄片這邊都很剛好,所以就一直朝紀錄片這條路走。」而紀錄片吸引李道明的兩大重點:一是透過紀錄片可理解不同社會、文化、制度下,不同人的想法、生活與面貌;二是提供人們思考社會問題或反省借鏡。
李道明以紀錄片觸及許多議題,看到多年前自己鏡頭關注的問題產生改變,無論是高雄後勁五輕在居民長期抗爭下關廠,或是核四廠封存,他認為,「社會演化的過程大家常會忘記,如有機會回頭看人們如何奮鬥才造成改變,這就很有意義。我覺得自己做的事對社會最大的意義是在於留下見證,這也是紀錄片存在的價值。」
更新時間|2023.09.12 20:42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