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
2022.05.21 05:58 臺北時間

【全文】採檢分流、鬆綁擴大、確診等待縮短 防疫3措施抗疫情洪峰

疫情洪峰將至,急診室外被排隊等待PCR採檢的人潮占滿,如何守住醫療量能是當前關鍵。
疫情洪峰將至,急診室外被排隊等待PCR採檢的人潮占滿,如何守住醫療量能是當前關鍵。
本土疫情持續攀升,月底將邁入高峰,本刊調查,因應這波疫情洪峰,政府陸續祭出3大措施,包括採檢分流、鬆綁擴大,以及縮短確診後的等待期,目的除了在確保醫療量能、壓低重症人數,也要強化確診者照護及關懷。專家建議,醫療院所應開設新冠門診以分流減壓,並逐漸將COVID-19視為呼吸道感染藉以擬訂防疫措施,才能確保疫情高峰期間的醫療量能。
本土疫情逐漸邁入高峰期,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14日推估,高峰可能落在本月20至30日,至於高峰期的單日確診人數,低推估約10萬人,中推估15萬人,高推估則約20萬人,截至16日單日確診尚未到達10萬人,屆時高峰單日可能會達10萬人確診。
指揮中心估疫情高峰單日可能破10萬人確診,政府正著手強化確診者照護及關懷。(示意畫面)

確診攀升 醫院吃不消

避免醫院急診被篩檢人潮塞爆,中央至地方採取多項措施分流採檢人流。圖為高雄市7日起首創的「小兒快篩陽性特診」,可一次完成PCR採檢、看病、領藥。
因應疫情洪峰來襲,政府首要之務在確保醫療量能不致潰堤,並改善確診者照護及關懷的行政流程,具體作法有三:一是採檢分流,讓醫院及急診室回歸收治中重症及其他醫療需求的任務;二是鬆綁擴大、行政減壓,從縮小匡列範圍、取消電子圍籬、鬆綁居家隔離等措施,以釋放第一線防疫人員的壓力;三是縮短民眾確診後的等待期,包括相關行政流程及等待通知的時間,以便各地方政府能及時介入關懷,緩解確診者的焦慮及恐慌。
本土確診人數持續攀升,衛福部長陳時中11日赴台北榮總視察分流情形。(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在採檢分流方面,如何確保每日採檢量能又不增加醫院負擔是重點。儘管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多次強調,PCR採檢最大量能約達22萬,當採檢量達7成左右會有瓶頸,但以目前單日確診人數約6、7萬來說,尚未到達瓶頸。不過,自4月疫情大爆發以來,確診數逐日攀升,醫院急診室篩檢站常可見等待PCR採檢的民眾大排長龍,排擠真正需要急診資源的人,已讓身處第一線的各級醫院大喊吃不消。
為此,指揮中心本月2日宣布,無症狀者須快篩陽性後才可接受PCR採檢;12日起又規定,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與自主防疫等3類對象,只要快篩陽性,就可透過遠距視訊、經醫事人員確認後視為確診,目的是讓有接觸史的居隔、自主防疫者,以及有旅遊史的入境者免去PCR的確認關卡,替採檢量能減壓。
接著,總統蔡英文13日親自召開防疫諮詢會議,會中下達三大指示,除了要求持續簡化確診民眾看診流程與時程、持續增購藥物及快篩試劑等防疫物資外,還拍板優先在北北基桃增設大型篩檢站,目的就是為分流採檢壓力,降低醫療院所負擔,並集中醫療資源於中重症患者照護。
分流採檢壓力,北市在木柵機廠停車場設車來速緩解醫院負擔,中央則宣布在北北基桃增設9個大型篩檢站。(台北市政府提供)

減少匡列 解行政塞車

此外,65歲以上長者及居隔、居檢與自主防疫者等3類對象,18日起若快篩陽性,只要經醫師評估後判定確診即可投藥,一來是盼能提前介入治療,避免高風險族群轉為重症,二來同樣也能減少PCR採檢壓力。
在行政減壓部分,政府則持續鬆綁防疫措施、縮小匡列範圍,以釋放第一線公衛及防疫人員的壓力。
政府核准上市的唾液快篩成民眾篩檢新選項,但衛福部強調,僅有獲食藥署緊急使用授權的試劑才可作為確診判別工具。
指揮中心先自4月26日起鬆綁居家隔離措施,原本與確診者密切接觸而遭匡列的民眾,從原先的「10(隔離)+7(自主健康管理)」,改為「3(隔離)+4(自主防疫)」,一來是讓人民能夠盡快恢復正常生活,二來則讓必須被電子圍籬管控的人數減少,以紓解第一線衛政、民政及警察人力需求。
後續指揮中心又縮小確診接觸者的匡列範圍,本月8日開始,確診者的密切接觸者匡列原則改為僅限同住親友,同時取消居家隔離者的電子圍籬,只留確診者及居家檢疫者仍維持電子圍籬措施。決策高層表示,這波疫情爆發後,確診、居隔人數不斷攀升,許多第一線防疫人員都被綁在開立隔離單,因此才會在兼顧精準防疫下,逐步縮小匡列範圍,盼解決行政塞車問題,維持第一線人力不崩潰。

打滿三劑 鬆綁免居隔

不只如此,「3+4」居隔措施也持續鬆綁,17日起改為「0+7」,打滿三劑疫苗可免居隔,但須7天自主防疫,外出須有2天內的快篩陰性證明。決策高層表示,鬆綁的指標是疫苗覆蓋率及中重症率,至15日止,中症率不到千分之2,重症率也僅萬分之4,死亡率則是萬分之3,而第三劑疫苗施打率,根據指揮中心15日數據,全國施打率雖約6成3,75歲以上也未達7成,但其他年齡層從18至74歲皆已破7成,65歲以上整體也達7成;鬆綁後可再讓防疫工作減壓,撥出更多心力處理中重症收治,也鼓勵尚未打滿三劑的民眾施打。
政府拍板打滿3劑疫苗快篩陰性就可免居隔,但仍須完成7天自主防疫。(示意畫面)
至於確診者自8日起,只要是輕症的居家照護對象,都由「10(隔離)+7(自主健康管理)」,改為「7(隔離)+7(自主健康管理)」,決策高層表示,根據確診者恢復狀況及陽轉陰的天數來看,7天是分隔點,因此,為避免疫情擴大傳播並防止輕症可能轉中重症,短期內尚未考慮再鬆綁。
疫情大浪來襲,政府更須處理的是確診者心理,避免讓人民陷入恐慌、焦慮,失去對政府防疫的信任。
本刊調查,目前民眾無論是透過PCR採檢確診,或快篩陽的3類對象經由醫師視訊判定確診,都有一段等待期,許多人即便已從「健保快易通」App看到自己篩檢結果陽性,卻遲遲等不到地方衛生局的確診隔離通知,於是紛紛打電話塞爆中央或地方防疫專線,又因為電話打不通而更加焦慮。

唐鳳出手 通報更及時

確診者關懷是這波疫情高峰的重要課題,高雄市首創「關懷包得來速」,由隔離者同住家人代領,免去民政基層人力負擔,也讓隔離者可盡快獲得快篩劑、食物等物品。
有知情官員不諱言,目前確診通報流程,中央與地方有系統處理的空窗期,當PCR採檢或快篩視同確診的健保卡資料上傳疾管署後台,民眾已可從健保快易通App得知自己陽性,然而,地方政府認定確診、開立隔離通知單的依據卻是法定傳染病通報系統,疾管署在收到採檢或醫療院所上傳的健保資料後,還須核對資料、判定確診才會上傳法傳系統,因而產生時間差,即民眾明明已從App得知篩檢結果陽性,地方政府卻還抓不到法傳系統資料,無法及時通知確診者,導致後續開隔離單、確診者關懷等程序無法啟動,而埋下民怨。
民眾篩檢陽性後常等不到地方政府的確診通知釀民怨,行政院長蘇貞昌邀政委唐鳳著手解決中央與地方通報系統的時間差。
本刊掌握,經由綠營執政縣市團隊向中央反映,行政院長蘇貞昌14日邀集政務委員唐鳳等人開會改善流程,決策高層表示,目前正精進後台系統及通報流程,待作業完成並通知相關衛生單位後,就能大大縮短確診者等待的空窗期,也讓地方政府能加速啟動對確診者的關懷照護。
民眾焦慮的還有買不到快篩劑。一名綠營幕僚坦言,確診人數激增,除了民眾搶買快篩,一些企業也開始要求員工必須快篩陰性才能上班,一時之間實名制快篩供不應求,而讓人民對政府的防疫信任度降低,但這就像前年的口罩一樣,當快篩劑的數量逐漸到位,加上超商、超市也陸續開賣,政府有信心供需將會逐漸平衡。

急診爆棚 專診成趨勢

疫情洪峰將屆,第一線防疫人員忙得不可開交,光隔離單就開不完。圖為確診人數居全台之冠的新北市長侯友宜視察三重聯醫居家照護關懷中心。(新北市政府提供)
對於快篩供應,蔡英文5日表示,政府在這個月將取得約1億劑快篩試劑,未來供應會愈來愈穩定,希望大家不要囤積,也不要過度恐慌。衛福部也表示,政府已下訂2.4億劑快篩,其中羅氏1億9,500萬劑、亞培約5,000萬劑,5月底前約可到貨1億劑。勞動部則強調,若雇主要求勞工上班前需快篩,費用應由雇主負擔。
多項防疫措施鬆綁後,快篩劑成為重要防疫工具,搶買實名制快篩的民眾在藥局外大排長龍。
「急診室都被灌爆了!」長期監測醫療社區數據的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詹大千接受本刊訪問表示,從全台急門診數據觀察,這波疫情確診數攀升,多數民眾仍選擇去急診就醫,讓急診就診人次急速成長,反觀門診僅略為攀升,他建議政府應指示醫療院所開設新冠門診,藉以分流急診人數,才不致癱瘓醫療量能。
至於新冠門診開設,他表示,醫療院所可選擇離峰時段或採路線分流的方式開設,例如利用週間下午,或直接在篩檢站旁開設,讓確診者或有症狀者能快速看到醫生、拿到藥物,一來解決民眾焦慮,二來以此紓緩急診壓力。

防疫重心 鎖定高危族

詹大千也根據中研院2018年起建置的「社區監測網」觀察這波疫情,他表示,以北市8家聯合醫院加上130家診所數據得知,近一週長者的確診人數明顯激增,而長者又是中重症的高風險族群,政府應特別留意,尤其75歲以上長者的第三劑疫苗施打率在各年齡層明顯偏低,僅約6成出頭,應加速施打。
4月以來確診人數激增,急診就診人次直線上升,中研院研究員詹大千建議醫院應開設新冠門診,分流急診壓力。
詹大千表示,當確診人數愈來愈多,因資源有限,避免過多公衛、醫療人力被綁在開立隔離單或行政作業上,政府應靈活調整防疫措施,可考慮將第五類法定傳染病降為第四類並取消居隔,防疫重心鎖定高風險族群及人口密集機構的群聚事件,例如長照機構、校園、移工社群等,因這些場域一旦有人確診,感染、傳播速度特別快,可能讓重症及死亡率上升,須及早介入監測才能阻斷傳播,避免癱瘓整體量能。
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接受本刊訪問則表示,台灣這波確診者的病毒株多數是Omicron亞型BA.2,傳播力比前一波流行的BA.1更強,不過,以病毒學觀點,動物病毒傳到人類身上後,過程中因病毒變種有可能仍會出現幾波比較強的病毒株,但整體發展方向會愈來愈弱,目前大流行的Omicron雖然「絕對不會是終點」,但民眾應學著用呼吸道感染來看待COVID-19,如此一來,面對疫情洪峰來襲,醫療體系才不會瓦解。

獵巫確診「黑數」不利防疫

疫情高峰將至,公衛學者及疫情監測專家皆提醒,別再獵巫確診者,甚至別再使用「黑數」這類的標籤。中研院人社中心研究員詹大千表示,快篩陽性或確診者若遭人質疑、歧視,將使他們不敢接受治療、甚至不敢請假,恐讓重症數增加,指揮中心應減少一切不便措施,倘若在有防護狀態下,餐點不能拿、社區藥局不能拿藥、不能在診所看病,都將使社會更敵視確診者。台大公衛學者陳秀熙也認為,從紐西蘭抗疫經驗可知,即便是在家自我監測或自我康復的輕症或無症狀確診者,都可形成免疫保護力,也是降低社區流行的原動力,因此,台灣社會應放棄「黑數」的獵巫說法。

更新時間|2023.09.12 20:42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