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5 09:22 臺北時間

當異鄉人深入異鄉 張乾琦

烏克蘭,頓內次克。在頓巴斯地區保衛一座村莊的烏克蘭國土防禦部隊成員,代號畢卡索,戰前是一名畫家,但他決定放下他的畫筆,將妻兒送到波蘭,留下來力抗國家的侵略者。拍下這張照片2週後,畢卡索與他的同僚在移防中陣亡。
烏克蘭,頓內次克。在頓巴斯地區保衛一座村莊的烏克蘭國土防禦部隊成員,代號畢卡索,戰前是一名畫家,但他決定放下他的畫筆,將妻兒送到波蘭,留下來力抗國家的侵略者。拍下這張照片2週後,畢卡索與他的同僚在移防中陣亡。
5月初,距離烏克蘭首都基輔8小時車程外的工業大城扎波羅熱(Zaporizhzhia),馬格蘭通訊社攝影師張乾琦與我們進行網路通話,「剛剛,有導彈從我頭上飛過去。」他的語氣平靜平淡,彷彿目睹飛過去的只是日常不過的小鳥。

讓台灣觀點,站上世界頂尖舞台

烏俄戰爭2月24日開打,張乾琦3月4日進入烏克蘭進行一系列拍攝記錄工作。2個月來,他的相機記錄戰爭中親人對彼此的告別、火車站難民潮、教堂喪禮、練習打靶備戰的平民、烏克蘭軍警的戰時訓練、醫院中受救治的人,槍聲、彈孔、爆炸後廢墟、一層層管制檢查哨…,他的鏡頭一向冷靜,不販賣激情,那些卑微、殘缺、意外與痛苦,全都籠罩著他獨有的、屬於人性的溫度。
烏克蘭,聶伯羅州。國旗飄揚、十字架林立的聶伯羅州軍墓佇立在高處俯瞰城市。隨著戰爭不斷延長,看不到盡頭,逝去的軍人越來越多。
烏克蘭,聶伯羅州。聶伯羅州地區警察在靶場接受例行但嚴格的手槍與來福槍射擊訓練。
張乾琦於1995年成為馬格蘭通訊社成員,是該通訊社唯一的華人、台灣攝影家。「馬格蘭攝影通訊社」由世界知名攝影家羅伯.卡帕(Robert Capa)、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喬治.羅傑(George Rodger)、大衛.西蒙(David Seymour Magnum),為忠實呈現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影像,於1947年成立。馬格蘭原意為大瓶香檳,因成員見面時會開香檳,便以此為名,國際上公認該通訊社為紀實攝影界地位最高的組織。張乾琦的作品不但獲全球各大美術館邀展和典藏,並得過美國年度新聞攝影獎、荷蘭世界新聞攝影日常生活類首獎、尤金.史密斯人道主義攝影獎等獎項的肯定。
為忠實呈現紐約唐人街中國非法移民的生活實況,張乾琦曾搬到與移工們同樣條件惡劣的公寓裡生活,作品《唐人街》讓美國勞工部為此展開查緝,改善非法移民的生活困境。他更花了6年時間取得信任,作品《鍊》記錄高雄龍發堂將精神病患以一條感情鍊相連共同生活的驚人實相;作品《囍》忠實呈現台灣仲介越南新娘的情景;他也曾跟隨脫北者,拍攝從北韓邊境一路逃亡到泰國的五千公里大逃亡過程。2021年張乾琦獲第28屆東元獎人文類獎,賀獎讚辭為:「讓台灣觀點站上世界頂尖舞台的攝影詩人」。

照看戰爭之殘酷,也看見人性之高貴

疏離與連結往往是張乾琦的作品主題,長年居於奧地利,遊走各國拍攝,讓他認為自己是永遠的異鄉人。公視《記錄觀點》製作人王派彰認為,攝影師通常都有一種從苦難中輕易轉身離開的能力,「但張乾琦沒有。他似乎對情緒高漲的感染力不感興趣。他的照片總散發出一種『回家』的感覺,即便身處異地,即便空無一物,也不斷招喚你的回眸、牽掛與流連。」
好友攝影家謝三泰說:「我特別叮嚀他在戰區要小心自身安全,他回答:『我希望可以去烏東』,我回答:『那更要注意安全』,他即回我:『我想去前線的前線,也許我瘋了!』這樣的留言如同他對拍照的熱愛,甚於愛他自己,也顯現他對不公不義的事情,無論如何都要用相機去揭露殘酷的事實公諸於世,不難看出這就是他的個性使然。」
烏克蘭與俄羅斯的關係,彷彿台灣與中國,自認是異鄉人的攝影家深入另一個異鄉,意在以台灣人的眼神記錄戰爭,也為台灣人打開一扇觀景窗,照看戰爭之殘酷,也看見人性之高貴。
張乾琦,1961年1月生於台中市烏日區

張乾琦簡介

美國印第安那大學教育碩士,現為馬格蘭通訊社終生會員。曾獲荷蘭世界新聞攝影獎、美國NPPA年度攝影師、法國影像Visa國際紀實攝影獎、尤金.史密斯人道主義攝影獎、美國年度新聞攝影獎、第28屆東元獎人文類獎。攝影作品廣泛刊於《國家地理雜誌》《時代雜誌》《泰晤士報》等國際知名媒體。攝影作品:《鍊》《我願意》《囍》《時差》《唐人街》《脫北者》等,曾參與威尼斯雙年展、巴西聖保羅雙年展、紐約攝影三年展。攝影作品獲多所美術館典藏。

更新時間|2023.09.12 20:42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