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理財
2022.06.11 05:58 臺北時間

【全文】台塑押寶「微生物愛吃的塑膠」 銘安殺進蘋果餐廳與美國白宮

用生物可分解塑膠做成的餐具,在一般堆肥環境中,能在3週內分解,解決傳統塑膠製品為人詬病的「不環保」問題;因應國際環保與淨零碳排潮流,台塑攜手銘安科技布局生物可分解塑膠,提前做好萬全準備。左為銘安董事長黃建銘,右為台塑董事長林健男。
用生物可分解塑膠做成的餐具,在一般堆肥環境中,能在3週內分解,解決傳統塑膠製品為人詬病的「不環保」問題;因應國際環保與淨零碳排潮流,台塑攜手銘安科技布局生物可分解塑膠,提前做好萬全準備。左為銘安董事長黃建銘,右為台塑董事長林健男。
綠色環保已成全球潮流,為達成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星巴克、摩斯漢堡等知名餐飲品牌,紛紛將「傳統一次性塑膠」替換成「生物可分解塑膠」,後者只要掩埋在堆肥環境中,最快3週便能自動分解,解決過去傳統塑膠為人詬病的千百年不化難題。
位在雲林虎尾、員工僅120人的銘安科技,已在該領域默默耕耘近20年,不但被台塑工業董事長林健男相中投資、搶當最大股東,產品更獲得美國白宮、蘋果(Apple)等重量級客戶青睞,揚名國際。

銘安科技小檔案

  • 董事長:黃建銘
  • 成立時間:2003年
  • 資本額:3.9億元
  • 2021年營收:2.27億元
  • 主要產品:生質材料原料、各式應用產品(吸管、餐具、塑膠袋、杯子等)

小辭典

生物可分解塑膠

生物可分解塑膠(Biodegradable Plastic)為生質塑膠(Bioplastic)的一種,以玉米、小麥、馬鈴薯、棕櫚油等生物原料,經科技提煉發酵,製成和一般塑膠性能相似的材料,且在堆肥環境中,能快速被微生物分解為水和二氧化碳,讓堆肥土壤成為「有機肥」,形成經濟循環模式。

星宇航空商務艙餐具採用銘安產品,鑑於疫情太久未使用、擔心品質受損,銘安主動提供一批新吸管。(翻攝星宇航空臉書)
向來講究設計的手機大廠蘋果(Apple),位在美國加州Apple Park、能容納2,000人的員工餐廳中,提供的餐具也不馬虎,而這副看似瓷器、頗具質感的刀叉,其實是由小麥、玉米、棕梠油等生物原料提煉的新型態材料——生物可分解塑膠(Biodegradable Plastic)製成,也被星宇航空選為商務艙餐具。

3週可分解 變身有機肥

相較百年或千年都無法分解的傳統塑膠製品,只能採焚燒處理,造成大量二氧化碳及有毒氣體生物,使用過的可分解塑膠刀叉,只要放在溫度、濕度適中的堆肥土壤中,最快3週便會自行分解,而後透過光合作用,和堆肥融為一體,成為可販售的「有機肥」,形成經濟循環模式。
生物可分解塑膠原料雖是植物,但成品外觀看起來和石油製的傳統塑膠一模一樣。(翻攝維基百科)
「生物可分解塑膠比傳統塑膠貴至少3倍,但碳排量降低一半,在2050年全球『不得不』達成淨零碳排的前提下,許多國際大廠不計成本導入。」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分析師陳明君說道。
不只蘋果和星宇航空,星巴克、摩斯漢堡使用的吸管,達樺奶茶、日出茶太、茶湯會的水搖飲杯,甚至美商史泰博(Staples)供應白宮的水杯,都由生物可分解塑膠製成,而這些全出自規模僅120的台廠——銘安科技,就連台塑集團、日商三井也爭相成為股東!
銘安生物可分解塑膠相關產品,主打可100%分解,吸管獲星巴克、摩斯漢堡採用。
早在「綠色議題」吵得沸沸揚揚之前,銘安科技成立之初就鎖定生物可分解材料,「從2003年成立開始,每年都覺得市場高度認同我們的產品,但最終基於成本考量,客戶還是忍痛割捨。」銘安董事長黃建銘接受本刊專訪時,感嘆地說道。所幸默默耕耘近20年後,因全球力行「淨零碳排」,銘安因此擺脫有行無市的宿命。
陳明君分析,全球有超過8成二氧化碳排放量來自石化產業,而當世界全面追求綠色環保,充斥日常生活的傳統塑膠便成為眾矢之的。基於公司存亡,全球塑膠大廠都積極切入新的「綠色材料」,雙軌並行、並重。

受惠歐巴馬 銘安強攻美

化工博士出身、擔任環保生物可分解材料協會理事長數年的黃建銘,碩士畢業論文即專攻「微生物喜歡吃的塑膠」;在他帶領下,銘安是少數從生物原料提煉、生產設備改造,到應用產品一條龍全包的生質材料(絕大多數是生物可分解塑膠)公司,產品涵蓋吸管、餐具、杯子、碗盤、塑膠袋、保鮮膜、手套⋯,甚至連太陽眼鏡都有。
歐巴馬(左)在美國總統任內大力推動環保政策,讓銘安的產品得以一舉殺進白宮,繼而打開美國市場。(翻攝歐巴馬臉書)
回憶起一路的艱辛,黃建銘心有戚戚焉,「一開始公司以台灣市場為主,但根本沒量,虧錢在做,只要賣1、2,000個的塑膠袋都很高興!」直至2009年,歐巴馬(Barack Obama)擔任美國總統,推動環保政策,鴨子划水多年的銘安因此被相中,愈來愈多美國客戶找上門;隔年,銘安成為溫哥華冬季奧運選手村餐具、用品供應商,在國際聲名大噪,吸引品牌客戶上門,全美最大文具公司史泰博成為最大客戶,一年下單量達5、600萬美元。如今,美國市場占銘安營業額逾50%,歐、澳各10%,台灣則為15%。

引台塑入股 帶發合作案

從年營收僅新台幣360萬元的小公司,2019年成長至2.7億元。這一年,被黃建銘稱為「革命元年」,「更幸運的是,在這一年我中了一個大樂透—被台塑投資。」
銘安步步高升之際,卻是傳統塑膠大廠開始拉警報的時刻,隨著各國對限塑令的規範和討論愈發劇烈,環保成為傳統塑膠業者無法迴避的課題,一時間,許多打著「綠色塑膠」名義的業者找上台塑談合作,而業界經驗老道的黃建銘,則成了台塑請益的對象之一。
台塑集團近年積極落實節能減碳相關政策,在CSR上不斷加重力度,因而造就與銘安的投資姻緣。
黃建銘回憶當時與台塑董事長林健男雙人會談,聊得正起勁時,林健男突然開玩笑說:「博士啊,看有什麼好賺的,讓我們也賺一下!」黃建銘隨口回應:「林董,我們做得好辛苦,不如公司賣給你,我們幫台塑打工好了!」黃建銘無心插柳的話語,在一個月後發酵,台塑提議投資銘安,持股19%、成為最大股東,而3個月後,日商三井也投資銘安10%,成為第二大股東。

籌建回收廠 5年IPO

「台塑要做CSR(企業社會責任),資金、上游原料是他們擅長的,銘安有現成技術、應用,也有出海口,我們是魚幫水、水幫魚,受到老大哥庇蔭,也有更多合作找上門。」黃建銘向本刊透露。
原以為可更上一層樓,未料新冠疫情攪局,讓銘安營收腰斬。疫情爆發之初,許多客戶為了生存根本顧不得CSR,在成本考量下回頭擁抱傳統塑膠,加上疫情讓運輸大亂、交貨延期,生質塑膠保存期限長則3年、短則半年,讓客戶更加退避三舍。
銘安科技董事長黃建銘接受本刊專訪,一再提及一路走來實在艱辛,但介紹自家產品時,卻又難掩欣喜之情。
黃建銘主動出擊,透過在地製造化解客戶疑慮,去年遠赴美國西岸和當地業者共同設置全美第二間工廠,未來只需從台灣出口原料,便能在海外生產,提高客戶合作意願;此外,銘安並牽手在波蘭已有工廠的德淵集團,合資成立新公司,共同生產吸管等產品,直銷歐洲,預計明年第一季量產。
「雖然很慘,但去年業績已回升30%,今年可回到疫情前。」黃建銘透露,在台灣,政府並未設立堆肥場域,銘安今年計畫在雲林打造回收堆肥廠,將台灣賣出產品回收處理成有機肥,再賣給需要的業者,形成自有的循環系統,朝著5年內IPO(首次公開募股)的目標前進。「我們沒被打敗,也沒有停下來,把握每次機會,隨時供應給有需要的業者。」黃建銘樂觀看待未來。 
全球EVA熱融膠條大廠德淵,已和國際知名尿布大廠合作,開發可全部生物分解的尿布,並進行試產。
銘安的合作夥伴德淵,也是熱衷開發生質塑膠相關產品的廠商。成立逾45年的德淵,曾以「3秒膠」聞名全台,是全球EVA熱融膠條最大供應商,4年前投入研發生質熱融膠。「這是歷史的偶然,也是歷史的必然,產業發展久了,成長力道就會停滯,但要想辦法站在市場前端。」德淵董事長蕭向志分享他的經營哲學。
從零開始,由上游原材料出發,德淵一步一腳印自己研發,2020年10月挖角擁有生質材料領域經驗的技術長葉益彰加入,建立更完整的研發團隊。
葉益彰透露,如今全球能做出真正可生物分解熱融膠的公司,除了法國Arkema化工集團旗下的Bostik,另一家就是德淵。德淵目前已和國際知名尿布大廠合作,合製可全部生物分解的尿布,去年試產4、500公斤產品,倘若順利量產,商機將達上千億元。

德淵從零起 打進尿布界

除了銘安與德淵,曾囊括台灣手搖飲塑膠杯70%市場、人稱「塑膠杯一哥」的瑞興工業,在2003年環保署限塑令一出,5年內即面臨生死存亡關頭。
「塑膠杯一哥」瑞興工業副總經理潘威志表示,環保署限塑令一出,迫使公司投入生物可分解塑膠杯開發。
「2000年業績還有9億元,2003年就掉7成,快要活不下去了!」面對那段業績雪崩的歲月,瑞興副總潘威志說,當時即著手研究生物可分解塑膠,但鑑於海外市場接受度較高,在台灣主要還是做一般傳統塑膠的生意,生物可分解塑膠則面向海外,「一般品牌設定商品總價最多15%花在包材上,生物可分解塑膠成本高,我們原本的客戶已經不是購買TA(目標受眾),高單價的品牌才是。」
從第一個客戶摩斯漢堡,到哈根達斯,再到各式鮮果汁、咖啡品牌,如今瑞興相關產品已達上百種,一年出貨的杯子超過10億個,「包材是長期可做的生意,現在我們營收中,外銷占比逾70%,倘若台灣需求持續萎縮,或許未來100%都做外銷。」潘威志說。
目前生質塑膠僅占總體塑膠約1%,針對產業未來發展,專家指出,無論技術或價格,以生物可分解塑膠為主的生質塑膠,門檻都很高,要成為市場主流仍有一段漫長的路。2021年生質塑膠產能約240萬頓,僅較前一年成長14%;但歐洲生質塑膠協會預估,隨著中國廠商陸續投產,2026年可成長至750萬頓。隨著產量增加,價格也會降低,將刺激更多需求。台廠目前雖無法掌握上游原料,但產品研發已頗有成果,深受歐美客戶信賴,未來可望抓住這股「綠色新商機」。
更新時間|2023.09.12 20:42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4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