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理財
2022.06.09 05:58 臺北時間

【綠色塑膠成王道】這條路非走不可 綠色塑膠3週變身有機肥兩頭賺

以生物可分解塑膠做成的餐具能在3週內分解,解決傳統塑膠製品為人詬病的「不環保」問題。
以生物可分解塑膠做成的餐具能在3週內分解,解決傳統塑膠製品為人詬病的「不環保」問題。
當「綠色」「減碳」「降塑」成為熱門關鍵詞,全球都在尋覓「變綠」的最佳途徑,總是被視為最不環保的塑膠製品成為眾矢之的!歐美各大品牌,紛紛將「傳統一次性塑膠」替換成「生物可分解塑膠」,只要掩埋在堆肥環境中,最快3週內便能自動分解,解決過去傳統塑膠為人詬病的廢物處理問題。
當環保已成全球潮流,為達成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 每一個國家、政府,乃至大大小小的企業,都在尋覓「變綠」的最佳途徑。
然而,全球有超過8成二氧化碳排放量源於石化產業,人類日常生活中充斥著許多塑膠製品,一談起碳排放量,塑膠便成為眾矢之的。基於公司存亡,全球塑膠大廠都積極切入新的「綠色材料」,雙軌並行、並重,一種新型態塑膠身受歐美親睞,更被星巴克、摩斯漢堡等知名消費品牌採用,它就是「生物可分解塑膠(Biodegradable Plastic)」。
這一種塑膠是由小麥、玉米、棕梠油等植物生成,相較得歷經百年或千年都無法分解的傳統塑膠製品,當這些刀叉被丟棄後,不像過去只能拿去焚燒,造成大量二氧化碳及有毒氣體;只要丟進溫度、濕度適中的堆肥土壤中,最快在3週內便會自行分解,透過光合作用,再和堆肥融為一體,成為可販售的「有機肥」。
「這類塑膠單價雖比一般傳統塑膠貴至少3倍,但碳排量卻能降低一半,在2050年全球『不得不』達成淨零碳排的前提下,許多國際大廠因此不計成本導入。」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分析師陳明君說道。
素有「石化王國」之稱的台灣,早已形成塑膠加工應用聚落,在生物可分解塑膠這一個產業中,除較無法掌握上游原料,在產品研發已頗有成果,可望抓住這股「綠色新商機」。
不得不提的是,成立近20年、一路堅持只做生物可分解材料生意的銘安科技,產品竟打進了美國白宮和蘋果總部;素有「塑膠杯一哥」之稱的瑞興工業,在限塑令下也因生物可分解塑膠起死回生,打開海外市場,一年出貨的杯子就高達13億個;曾以「三秒膠」聞名全台的德淵,開始投入生質熱融膠的研發,準備吃下國際知名尿布大廠的訂單。
綜觀產業未來的發展,陳明君指出,無論是技術還是價格,以生物可分解塑膠為主的生質塑膠門檻都很高,要成為市場主流仍有一段漫長的路。2021年生質塑膠產能約240萬頓,僅較前一年成長14%。
但是,歐洲生質塑膠協會預估,隨著中國廠商陸續投產,2026年可成長至750萬頓。產量增加,價格也會相對降低,將刺激更多需求。
更新時間|2023.09.12 20:42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4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