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2022.07.01 12:43 臺北時間

台北電影節「焦點影人」 從黑白到彩色一樣犀利

畫家出身的導演邱炯炯親自繪製電影《椒麻堂會》的佈景。(台北電影節提供)
畫家出身的導演邱炯炯親自繪製電影《椒麻堂會》的佈景。(台北電影節提供)
中國大陸導演邱炯炯是今年台北電影節「焦點影人」,畫家出身的他從紀錄片到電影,都別具風格,尤其最近兩部作品《癡》與《椒麻堂會》均在嬉笑怒罵間展現犀利的觀察與批判。
邱炯炯2007年推出第一部紀錄片《大酒樓》開始,一直採用黑白色調,直到《癡》才稍微有一點點顏色。他說,「以前對於顏色比較克制,而且當時使用DV拍攝,色差等狀態不太好,因為我也很喜歡黑白的影調,所以在剪輯時進入黑白狀態後,好像進入一個通道裡面去,感受力會增強,所以一直用黑白。」
結合傳主訪問與表演重現的《癡》,無論在風格與內容上都顯見邱炯炯的創作企圖心。當時邱炯炯透過一名律師認識作家張先癡,並從張先癡的自傳《格拉古軼事》獲得啟發,展開《癡》的拍攝。
1934年出生的張先癡,父親是國民黨高官,早年家境優渥,但當時的「進步學生」張先癡卻不齒當權者,決心當「革命戰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張先癡雖加入共青團,還擔任解放軍報務員,卻在一連串反右運動受盡折磨,家破人亡,被關23年,文革結束後才平反。
邱炯炯的《癡》當中,主要集中表現當年的進步青年如何在1950年代被打成右派,「我特別想掰開、揉碎這些經歷,給更年輕、或對這套東西更模糊的人,去講這段歷史的前因後果。很多人哪怕經歷過那個時代,如果沒有足夠的反省,可能也是很模糊,所以我用很多手法描述、加強那種訊息,想說得更清楚一點。」
《癡》主要集中在作家張先癡1950年代的經歷,劇照中人物是張先癡最早因政治高壓自殺的好友。 (台北電影節提供)
儘管敘事內容橫跨數十年,但邱炯炯以充滿創意的佈景置換表現時代、環境的變遷,例如:以塑膠布象徵河水、用木板畫出汽車、施放煙霧表現戰火等。還透過奇想方式,安排馬克思、恩格斯對談,甚至來到毛澤東卸妝的後台。
比較特別的是,邱炯炯作品中的文字多是繁體字,在《癡》的開場就以書法寫出杜牧《阿房宮賦》:「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點出沒有自省,就只能陷入歷史災難的無限輪迴。此次台北電影節放映的《癡》為331分鐘導演版,能更完整看到導演的創意與傳主張先癡的生平。
《癡》7月2日11:40、《椒麻堂會》7月4日18:30,均在光點華山映演,可現場購票或洽OPENTIX購票系統。
更新時間|2023.09.12 20:43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4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