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2022.11.03 05:58 臺北時間

生命經驗開創敘事基礎 本土圖像小說接軌國際

近年不少本土創作者投入「圖像小說」創作,左為陳沛珛的《暫時先這樣》,右為Pam Pam Liu的《瘋人院之旅》。(左圖:大辣出版提供;右圖:慢工出版提供)
近年不少本土創作者投入「圖像小說」創作,左為陳沛珛的《暫時先這樣》,右為Pam Pam Liu的《瘋人院之旅》。(左圖:大辣出版提供;右圖:慢工出版提供)
源自歐美的「圖像小說」(Graphic Novel) 近年在台灣漸受重視,本土作者以強烈個人風格,揉合生命經歷,跳脫商業漫畫套路,跨入文學領域,也進軍海外市場。
漫畫家Pam Pam Liu的《瘋人院之旅》以家族記憶為基底,用黑色幽默講述童年創傷,成為首部獲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類」首獎的漫畫,並售出法文版權;陳沛珛的《暫時先這樣》融合細膩插畫風格,刻畫九種台北女生的日常,且已發行法文、簡體中文版本。
圖像小說的發展,從1978年美國動漫教父威爾艾斯納以《與神的契約》確立此漫畫類型,到1992年漫畫家亞特史畢格曼描繪納粹大屠殺的《鼠族》獲普立茲獎,奠定圖像小說文學地位,及至2000年伊朗裔法籍漫畫家瑪嘉莎塔碧的自傳作品《我在伊朗長大》全球銷售逾百萬冊,改編動畫電影《茉莉人生》又獲奧斯卡獎提名,開創打進主流市場的成功案例。
長期推廣圖像小說的慢工出版總編輯黃珮珊認為,圖像小說是「不以娛樂為目的」的漫畫創作,相對於商業連載漫畫以取悅讀者為宗旨,「圖像小說則有強烈的個人風格,且(故事)多在一本書內完結。」她舉例,台灣人熟悉的主流日漫,如果作品受歡迎,出版社要想方設法延長連載,若不紅就須調整內容甚至腰斬,作者自主性不高;但圖像小說較不受這些因素影響。
Pam Pam Liu(前排左1)與陳沛珛(前排右4)分別以《瘋人院之旅》及《暫時先這樣》獲2021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類」及「非小說類」首獎。(翻攝自「台北書展基金會」臉書)
大辣出版總編輯黃健和認為,圖像小說的故事內容多從作者個人的生命經歷出發,讀者定位與小說較接近,受眾不只侷限於青少年或兒童。
圖像小說在歐美行之有年,黃健和曾擔任多年法國安古蘭漫畫節台灣館策展人,常在各國出版展會推廣台灣漫畫。他觀察,「圖像小說」近年成為與海外出版社的共同語言,「這樣的漫畫體裁,是一種與國際接軌的方式。」不少本土圖像小說也已進軍海外市場。
更新時間|2023.09.12 20:44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