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燒味】米其林蟬聯軍!「甘牌燒鵝」傳承老店滋味,同場加映一樂、棋哥

文|林亦君    攝影|何宗昇
「甘牌燒鵝」的燒烤功夫傳承自鏞記老店,現在也走出自己的路。

說起香港燒鵝的歷史,絕不能遺漏1942年成立的「鏞記酒家」,這回訪港經過中環威靈頓街,鏞記的霓虹招牌依舊長亮,甘家後人早已四散各方,甘棠燒鵝、甘飯館、甘牌燒鵝都是開枝散葉後長出的碩果。

傳承鏞記老店的「甘牌燒鵝」,自2015年蟬聯香港米其林一星至今,如今再度造訪,老闆甘崇轅依然堅守店中,靦靦微笑迎客,店面整潔寬敞,招呼親切周到,是我在港島區吃燒鵝的首選。

鄰近灣仔地鐵站的「甘牌燒鵝」,下午也營業,門口永遠有人排隊。
跟一般燒味店相比,甘牌算是豪華大店,座位很舒適。
廚師的衛生裝備齊全,出品令人安心。

甘牌的菜單可說是鏞記的燒味滷水濃縮版,今天我要了半隻「燒鵝」,包含鵝胸、鵝腩、鵝背、鵝腿、鵝上翼,所有精華部位一次囊括,最能吃得過癮。其他燒味如「化皮乳豬」「肥燶叉燒」「脆皮腩仔」「桶子油雞」也不弱,特別的還有用鵝肝灌的「鮮鵝肝腸」,口感較軟,酒味十足,越品越香。如果還有餘力,可以點幾樣招牌滷水,從簡單的「滷水豆腐」到奢華的「滷水鵝肝」,每一樣都很夠味。

點半隻的「甘牌燒鵝」能一次吃到所有精華部位。(港幣300元/半隻)
「化皮乳豬拼肥燶叉燒」的乳豬甘美,半肥瘦的叉燒越嚼越香。(港幣240元/雙拼)
別處少見的「鵝肝腸」,口感較軟,酒香十足。(港幣60元/例牌)

這裡還有幾樣傳自鏞記老店的小菜和主食,每次來都要吃的「太子撈麵」,照例是用燒鵝的鵝油去拌,怎麼可能不香?「皮蛋酸薑」更是莫名矜貴,居然是以半片計價,但那個溏心的甘美與酸薑的甜辣,確實又無人能敵。整餐飯吃下來,從最簡單的白灼菜心、燒鵝底下鋪的蜜汁餞豆,到最重要的燒鵝都水準一致,無一失手,疫情過後,甘牌還是原來的味道。

源自甘崇轅父親甘建成的「太子撈麵」,無論麵體或調味都做得好。(港幣38元/份)
甘牌的「皮蛋酸薑」,全港水準至高。(港幣14元/半隻,圖中為港幣56元)

同場加映

燒鵝堪稱香港人至愛,遍地都是燒味店,水準雖夠不上名店,勝在觸手可及,像在港島熱鬧地段如灣仔、銅鑼灣都有分店的「棋哥燒鵝餐室」尚可一試,但不要抱太大期望。至於從大埔起家,搬到中環後毀譽參半的「一樂燒鵝」,依舊炭火氣十足,但用餐空間實在太逼仄,常得跟陌生人臉貼臉,建議上網預約外帶回飯店,不失為享受米其林美食的折衷方式。

由老師傅黎樹棋創辦的「棋哥燒鵝餐室」,已經是連鎖式經營。
開在銅鑼灣的店鋪,頗為寬敞。
棋哥的「鵝髀(鵝腿)飯」皮有點硬,嚼起來還是蠻香的。(港幣112元/份)
1957年在大埔創業的「一樂燒鵝」,以獨家秘方醃料聞名,搬到中環後,店面非常狹窄。

更新時間|2023.03.23 00:31 臺北時間

鏡週刊訂閱制上線,讓有價的閱聽成就更多優質文章,並獻上無廣告的閱讀環境,讓您盡情享受15類會員專屬內容,誠摯邀請您 立即加入

更多內容,歡迎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