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2023.05.22 05:58 臺北時間

【負債流沙3】求助者日增 恐重蹈卡債風暴悲劇

為了還卡債、信貸,Ben多次上網找借款資訊,找到的卻都是代辦,導致負債更加難以收拾。
為了還卡債、信貸,Ben多次上網找借款資訊,找到的卻都是代辦,導致負債更加難以收拾。
我們採訪送貨司機阿志時,也問他是否曾因急著還債而上網找高薪工作?阿志一聽立刻說:「好險我那時沒有看到高薪的廣告,看到的話我就跟他們聯絡了。」
他有些激動:「我們經歷過這些事的人,會從另一個角度看柬埔寨的事,旁人覺得他們怎麼那麼笨,但我們會同情。如果我今天沒有遇到法扶、趙律師,當有人告訴我去柬埔寨就可以還200萬元,就算他明講是詐騙集團,也許我就去了。人在最無助時,能怎麼辦?」

危機日益增 宛如卡債風暴

負債其實不是新議題,台灣曾有卡債風暴,日本更早,作家宮部美幸30年前的名著《火車》,寫的正是卡奴的故事。近年,債務問題最白熱化是韓國,韓國「家庭負債」占GDP比例已飆至亞洲最高,不少韓劇都觸及負債議題,最知名當推《魷魚遊戲》。台灣的家庭負債比近年也飆升,多位學者皆曾撰文示警。
輔大社會系副教授吳宗昇觀察,如今的車貸、商品貸亂象有點像10、20年前雙卡風暴發生前,「幾乎一模一樣,我覺得超恐怖,那時也是各家銀行都在搶信用卡市場,菜市場可以辦卡、辦公室可以辦卡,造成過度放貸,刺激了那些本來不會借貸的人。」
當年信用卡剛引進台灣時,發卡浮濫且利息與違約金都高,讓不少民眾後來成為「卡奴」。(中央社)
後來景氣下滑,人們還不出卡費,債務越滾越大,「就是那時開始流行燒炭自殺,新北很多燒炭自殺的,所以後來去賣場買木炭要登記。」至於這一波車貸、商品貸,「還沒有到泡泡最大的時候,但已經在醞釀。」
吳宗昇與律師趙興偉一樣,長年義務協助當年的「卡奴」,同樣協助卡奴的還有司改會前董事長、律師林永頌,他觀察,當市場競爭變得激烈、放貸變得浮濫時,違約者就會增加,「會不會惡化?有可能,像當初大家也覺得信用卡很棒啊!」
泡泡有多大?沒人知道。央行的「消費者貸款」統計,可說是觀察民眾債務的一扇窗,類別包括房貸、車貸、信用卡等7種。其中,「車貸餘額」近年僅緩慢成長,只是,央行的統計僅限銀行,至於利息甚高、隸屬租賃業的變形車貸與商品貸、當鋪的車貸,都未納入,政府也缺乏相關統計。
至於「信用卡循環信用餘額」,自2005年卡債風暴飆至最高點後,便迅速降低,至去年,金額僅為高點時的1/4,顯見控管已具成效。
但,有一條曲線近年來異常地迅速攀升:「其他」。這一欄主要為個人信貸與現金卡,20多年前,「其他」這一欄與「信用卡循環信用餘額」同步快速上升,到了卡債風暴前的2004年,更是連續兩年爆發式狂噴,呈現比「信用卡」更加陡峭驚悚的曲線。
卡債風暴後,「其他」也如同信用卡餘額,迅速驟降。金管會後來亦訂出規範,銀行貸給民眾的信貸、信用卡、現金卡,總額度不宜超過月薪的22倍,因此卡債風暴後多年,「其他」僅微幅上升。但到了2020年,「其他」這條曲線再次飆升,破新台幣1兆元,到2021年數字已超過卡債風暴最烈之時,2022年持續升高。
「其他」的飆升,可能有各種原因,例如有些人可能借信貸去投資,但更有些人可能確實經濟惡化。這數據與車貸、商品貸的債務有多少關聯性難以推測,但陷入債務困境者通常路徑相似,先從利息低的銀行借起,最大額正是個人信貸,直到從銀行再也借不到錢,有汽機車者便會轉而借車貸,最後是商品貸,再最後,也許還會去借利息更高的當鋪或地下錢莊。
社工李小姐說,當負債者已經無法從銀行貸款,轉而找上車貸、商品貸,「他們會覺得有車貸、商品貸真好,會教他們怎麼辦貸款,是好人。但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因為他其實已經還不出錢了,卻還讓他貸。」

如灰色地帶 立委力促訂法

上網搜尋車貸、商品貸,廣告滿到快淹沒螢幕:「80萬車價,貸您200萬」「融資信用貸款30萬竟然那麼簡單」⋯,Dcard、PTT也有不少討論。然而借了之後呢?這2年,法扶、卡債受害人自救會、政府機關、李小姐的民間機構,都接獲因積欠變形車貸或商品貸而墜入債務漩渦的民眾求助,一位不便透露身分的公務員焦急地向我們說:「有的人從電話那端就直接哭出來。這一塊目前是灰色地帶,沒有人在管,政府應該出面處理。」
長期關注負債議題的立委吳玉琴也感嘆,「通常他們都是蠻辛苦的一群人,債務可能已經到底了,這時你去引誘他們再借錢,等於掉進另一個財務黑洞,讓他們更難翻身,因為當你缺錢時,特別容易陷入債務陷阱。」
今年初,「卡債受害人自救會」與立委吳玉琴共同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正視「變形車貸」的問題。
吳玉琴說,很擔心憾事發生,希望受害者串聯起來,讓社會意識到嚴重性,「一起推動法令的制定,我知道阻力可能不小,一定會有反對力量,有點像小蝦米對大鯨魚。」
修法通常在悲劇後才啟動。當年卡債風暴時,信用卡循環利息常達19.99%,加上違約金,債務往往3至4年就翻倍,許多人從此翻不了身。後來,金管會才要求銀行需揭露利息、手續費、違約金等費用,為人詬病的違約金也被限制不得連續收超過3期,且3期中每期上限分別為300、400、500元。2015年政府終於修法,利率上限從20%降至16%,信用卡則為15%。
其實,10多年前《融資公司法》草案中,也早有相關規範,包括業者需清楚揭露收費細目,催債方式也有約束,無奈草案一直躺在立法院,毫無動靜。
近來也接到陳情的立委賴士葆辦公室主任朱曉明說:「現在因為沒有《融資公司法》,金管會不管,經濟部商業司能管的也非常有限…所以這一塊,我講一句不好聽的,今天當鋪還有當鋪的法令可以管,那包裝得美麗一點、叫(租賃)融資公司的就不行(管)了,你告訴我這有道理嗎?」

學者籲監管 保護經濟弱者

融資公司是否該合法化?當年曾有爭論,而如果合法化,又該監管到什麼程度?
有一說認為,法規太嚴會扼殺市場,讓急需借錢的民眾借不到錢,並淪為過度的保護主義,畢竟人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不能一出事就要政府介入。
確實,負債者並非人人皆100%無辜,投機、貪婪、無知都可能是成因。我們採訪到的幾位負債者則多半坦承「對數字比較沒概念」「對財務沒概念」。
針對變形車貸、商品貸與代辦公司的亂象,專家、學者均呼籲政府應儘速修補法規及監管的漏洞。圖為台大經濟系教授林明仁。
台大經濟系教授林明仁解釋:「傳統經濟學認為人是理性的,你會理性計算你的還款、還不出來的機率。」因此金融市場的利率高低,反映了資金運作的效率,若有筆貸款的利息極高,但借款人下個月會有一大筆錢入帳,雙方計算後認為划算,就不該禁止。
「可是,『行為經濟學』的研究發現,其實人也不是真的那麼理性,他有時候也搞不太清楚,特別是當你很窮。你可能是因為搞不清楚這些事,所以你才變那麼窮,而你變得越窮,你就越沒有時間去想這些事情,因為每天都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思考能力就更下降,惡性循環,一直被迫付出更高的利息,甚至被詐騙。你們採訪到的人,可能有不少是後面這一種。」
林明仁進一步分析,一般民眾借款與公司借款也不太一樣,「公司的借款金額比較大,而且它有比較多人(不管是公司內部或銀行)去計算這件事,而且公司常在借錢,個人借錢的頻率沒那麼高,你就比較難抓到理性的點在哪裡,所以比較容易做錯決定。這一點我想應該是成立的。」他補充,這與借款人的知識存量、情緒成熟度也有關。
「從大的角度看,這就是社會的一環,總是有一些知識存量比較多或脾氣比較穩定的人,會拿到比較多的資源,社會是這樣運作的。」林明仁苦笑,「但我們也不希望是這麼的弱肉強食,對於這群人總是要有一些制度上的保障,我雖然是支持市場機能的芝加哥學派,但我也覺得這件事情我們好歹做一下,但記得不要去卡到真正需要借錢的人。」
若要監管,例如貸款成數,「可能是(月收入)22倍,或者為什麼不是50倍或10倍?數字要多大我沒有意見,我比較介意的是,在借款的過程,對這些比較沒經驗,金融知識也比較不足的人,有沒有多一點點的時間去make sure(確認),讓雙方都了解大家到底在幹嘛。」林明仁說。
針對變形車貸、商品貸與代辦公司的亂象,專家、學者均呼籲政府應儘速修補法規及監管的漏洞。圖為律師林永頌。
至於當前的監管漏洞,「它跳脫了原來比較熟悉的監管系統,這一點需要處理,因為經濟部(車貸、商品貸的主管機關)與金管會比起來,當然是金管會對融資過程、抵押品評估及內部控管的監管比較熟悉,以他們的專業,一看就知道你在幹嘛 ,經濟部主要是在工商產業發展,還是有所不同。」林明仁也憂心地說:「說實在的,如果沒有柬埔寨詐騙,這群人搞不好就會選擇搶劫、犯罪,甚至自殺,他就是會spillover(溢灑)出來,對社會產生其他的影響。」
監管的大漏洞,最近隨著網路借貸媒合平台imB爆出疑似詐騙,行政院終於有動作,第一步便是先確定《融資公司法》的主管機關究竟是金管會或經濟部,據悉近日將定案。

法規不補齊 債務流沙難止

社工李小姐感慨地說:「很多負債者的起心動念其實是好的,他們想解決問題,只是用錯方法。」並非人人有足夠知識,例如智能障礙者Ben,又如理財知識不足的送貨司機阿志。
阿志解釋當初為什麼想投資,「我不是想買跑車或什麼的,每個人環境不一樣,我只是想把家裡整理一下,換個沙發、椅子、餐桌,換一台新電視,然後把廁所整建一下。」他說,也有認識的同學後來到詐騙集團工作,開跑車過著揮霍生活,但自己一直認分地開貨車、送貨。
針對變形車貸、商品貸與代辦公司的亂象,專家、學者均呼籲政府應儘速修補法規及監管的漏洞。圖為輔大社會系副教授吳宗昇。
同樣被詐騙而陷入負債、在工廠上班的楊小姐,也只是想多一些存款,她說,近年工廠的工作機會越來越少,她擔憂未來。至於開餐廳的小愛、在南部經營小吃店的佳玲父親、做網購的婷婷,更是只想撐過疫情危機。
因為各種不幸的際遇,他們欠債,接著遇上車貸、商品貸與代辦公司,一步步陷入更難脫身的債務流沙。法規至今沒能補齊,只怕有更多的無聲人們正踩進那些貌似無害的沙堆中。
★《鏡週刊》關心您,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 自殺諮詢專線:1925(24小時)
  • 生命線:1995
  • 張老師專線:1980
更新時間|2023.09.12 20:46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