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2023.05.26 11:06 臺北時間

臺海局勢升溫 兩岸諜報小說《叛國者》問世 「少康專案」史實改編!演繹1949年以來最驚心動魄的一場情報戰

臺海局勢升溫 兩岸諜報小說《叛國者》問世 「少康專案」史實改編!演繹1949年以來最驚心動魄的一場情報戰
曾任端傳媒總編輯的李志德,2020年入職鏡文學,經過兩年半的田調及寫作,即將在5月26日出版諜報小說《叛國者》。這是李志德第一本長篇小說,他透過大量的調查採訪,蒐集兩岸情報戰的第一手資料,加上生動的情節及人物的撰寫。鏡文學相信,《叛國者》堪稱1949年以來兩岸經歷冷戰熱戰之後,臺灣最被期待的一部諜報小說。
《叛國者》一書所改寫的「少康專案」,發生於九〇年代李登輝執政時期的第三次臺海危機。當時,臺灣情報局策反因六四事件對國家灰心的中國解放軍少將劉連昆成我方間諜,最終行動失敗,劉連昆遭處決。
而《叛國者》出版的此時,彷彿時空輪迴,正是第四次的臺海危機,且中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新版《反間諜法》。在臺灣,「保密防諜」的口號也隨著中共升高臺海情勢重新響起。也正好就在這時,遭到中國祕密拘捕的臺灣八旗文化總編輯富察被一部分人士指控為「間諜」。被問到這個問題,李志德認為,間諜是種罪名,「要指控,首先你要有證據。不然就是抹黑造謠。」
李志德說,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臺灣社會雖然時時處在嚴酷的國安危機裡,但對於「識讀間諜」這個議題,往往囫圇吞棗,任人胡亂帶風向而不自知。他希望從包括《叛國者》在內更多的間諜故事,能讓臺灣人更認識國際政治環境裡這個「必要的陰暗面」。
改編自「少康專案」,九〇年代臺灣打入中共的最高層級內線間諜
國防部軍事情報局1991、92年在解放軍高層建立內線情報員,全案代號「少康」,前後有兩位情報員:總後勤部大校邵正宗和少將劉連昆,代號分別為「少康一號」和「少康二號」。「少康二號」劉連昆尤其重要,他從1992年一直為臺灣工作到1999年。其間經歷1995、96年臺海飛彈危機。劉連昆提供的情報,讓臺灣(及美國、日本)提早掌握中國發動演習的意圖,對於阻止戰爭爆發,維持臺灣海峽和平有著非常重要的貢獻。
「少康二號」在1999年遭中共破獲,劉連昆、邵正宗被處死。劉連昆為何被破獲,軍情圈一直有不同說法。但最流行的說法是李登輝在1996年總統選舉宣傳場上,宣稱解放軍發射的飛彈是「空包彈」,洩露了劉連昆交付臺灣的機密,讓對岸反情報部門覺察有內間,最後查到了劉連昆。李志德說,李登輝的「空包彈」這種說法,幾乎成了「少康專案」失敗的歷史定論。但就情報專業來看,這樣的論斷很不周全。李志德透露在寫作過程裡訪談了多位情報局的退休情報官,雖然他們都不曾直接接觸少康專案,大部分對李登輝也難以認同,但不只一位退休軍官認為,實務上要發掘、逮捕一個敵方的內線諜員,不可能因為一句話、一條線索就能成功。
但對李志德而言,最大的挑戰是,諜報的公開資料有限,因此他只能重拾記者本能,透過大量調查採訪,祕辛和情節,構成了這部小說。至於真實事件,為什麼不是以報導文學呈現,而是用長篇小說處理?
李志德表示:「這是認知作戰。當時定義這個事件的人,有『他』的政治目的,有『他』的歷史詮釋,如果所有人的認知,就停留在『他』要的那個階層上,這對臺灣的歷史是很大的傷害。但你再怎麼採訪,都是片面之詞堆疊起來,不等於真相,也穿不過新聞寫作的牆;反而透過文學的手法,我們可以還原出人類情感裡共同認可的、暫且叫做真相的東西。」同時也增加讀者對情報員這個行業的認識,進一步對陰暗權力的運作有所認識。
情報員,他是一名愛國者,歷史上他卻是一名「叛國者」
「我用一個故事告訴你,一個間諜案的偵破,其實有好多好多的證據。」李志德除了重新提供「少康專案」和兩岸情報戰的觀看面向,他也書寫了情報員的為難。
李志德認為,間諜也是人,他們也有自己的志向、好惡,對自己人生各有不同的期待。他強調,在寫作時,他盡力讓《叛國者》裡沒有一個「刻板的『壞人』」,角色間互相碰撞時而造成悲劇,但每個人都是依照自己的意志來追求生命的成就。希望讀者能看出這一層滋味,這不僅是為了讓小說好看,更是因為人的生命,本就是如此。
李志德在小說中設計了兩位「不合時宜」的人物,他們抱著民主自由新中國的大夢,但在對岸那樣一個歷史上少有的專制與封閉的體制下,這樣的期待,卻突兀得「不合時宜」,而這其中的為難,也決定了兩位人物在故事中的命運。「每個時代、每個體制裡都有『不合時宜』的人物存在;在臺灣,不合時宜就不合時宜,但在中國,不合時宜,就只能去死。」透過一個間諜案的偵破,立體化了兩岸之間的差異。
父親是情報局解碼員,他也解父親這個密碼
《叛國者》一書,同時對情報員工作情節的描寫也相當細膩。說話像密碼的李志德,事實上便是情報局的解碼員之子,父親的工作如果用影視的比喻,就像是電影《模仿遊戲》(The Imitation Game)中,班奈狄克.康柏拜區(Benedict Cumberbatch)飾演的艾倫.圖靈,而父親解碼,他也解父親這個密碼。
父親向來不談工作,李志德就從生活推理。記憶中,下班的父親常帶一個裝有餅乾、鍋巴或冰棒等零食的黃色牛皮紙袋回來,紙袋上,寫了幾個代碼般的大寫英文字母,父親把零食拿出來,會再把紙袋撕碎,一下、二下、三下……父親撕著撕著,撕成了難以辨識的碎片,才丟進垃圾桶,李志德發現,那是某種專業訓練。
後來電腦崛起,人腦解碼就此化為古老的手藝,出於個人興趣的李志德,也拿過幾本講密碼原理的舊書去問父親,但父親的第一反應是:「你問這個幹什麼?」對父親來說,那是一門機密的學問,是個不能對外人講的世界,因為父親退休前,一直是完全封閉的狀態。
面對父親神祕的職業,難道從小寫到作文題目〈我的父親〉時,都是虛構寫作?「對,就寫他是個公務員或軍人,寫到那些形象裡去就是了。」李志德回答。
《叛國者》一書,於5月26日正式上市,7月1日下午二點在「左轉有書」書店舉辦新書分享會,由作者李志德與作家朱宥勳進行對談。

《叛國者》作者簡介

  • 李志德
  • 1969年生的天蠍座。
  • 二十餘年的記者生涯。
  • 情報工作人員的後代。
  • 主要興趣集中在臺灣政治、軍事、兩岸關係、中國和香港。
  • 待過《聯合報》、《蘋果日報》、自由亞洲電臺、公視新聞部,並曾任《端傳媒》總編、《鏡週刊》文化組副總編輯。曾出版《無岸的旅途:陷在時代困局中的兩岸報導》、《海風泱泱》。
更新時間|2023.09.12 20:46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