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食旅】它曾是嫁妝也是祖產!楊馥慈修石滬 只為重拾澎湖人的海洋傲骨|鏡週刊

澎湖的海是當地人的驕傲,這片藍色大海,保存了童年與回憶,更是餐桌上的佳餚。因黑潮支流與中國沿岸流交會,加上珊瑚礁群地形,自然形成豐富漁場。不少在地人會說:「澎湖人吃海鮮成精,海鮮只吃澎湖的,其餘一概不吃。」由此可見澎湖人對海鮮的執著可不只限於自家餐桌,更是深入骨底的驕傲。但現在的澎湖,幾乎只看得見海鮮文化,看不到海洋文化的殘跡。幸好還有人心懷海洋傲骨,投入看似傻氣的修復工作。

鏡食旅記者游琁如與童心怡來到澎湖海邊,看到一個個散落在近海的石塊,這些石塊大都是石滬的遺跡。石滬是澎湖捕魚的傳統技法,過去的人透過石頭堆疊出石牆,利用漲退潮差將魚蝦蟹困於其中再進行捕捉,全盛時期,整個澎湖約有700座石滬,它是祖先的遺產,也是女兒們的嫁妝。

如今因漁業科技進步,多數石滬已經廢棄。石滬功能不再,卻有一名澎湖女孩返鄉,蹲在海中與老匠師學修石滬,還建立石滬資訊與旅遊平台「離島出走」,讓更多人了解小島的傳統漁法之美。

這一回,我們跟著這名年輕修復師楊馥慈游進石滬捕魚,水中只見熱帶魚及小型蟹類,海洋資源在過度捕撈和都市發展,沿海地貌改變之下,如今石滬根本無魚可補。忍不住問她,石滬即便修復,也失去過去經濟價值,她怎會這麼傻,修完石滬又能怎麼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