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越如

資料顯示狀態

  • 一次無限滾動應顯示 12
  • 目前取得的資料共 24
  • 目前顯示的資料共 12
  • 取得的資料不足以顯示,需另外發request
  • 最終應顯示 12
--

發request狀態

  • 目前已發request 1
  • 最終應發request 3
--

loading狀態

  • 正在發request中:
  • 仍有資料未被取得,開啟無限滾動功能
從畫作看見20-30年代台灣繁盛 北投文物館「畫時代」展覽開幕
時事
從畫作看見20-30年代台灣繁盛 北投文物館「畫時代」展覽開幕
1920~30 年代是台灣狂飆的時代,思想上的啟蒙,帶來文明開化的智識;日治時期的臺灣逐步邁向現代化生活,物質上的改變,讓休閒娛樂、消費文化、女性意識抬頭,都漸漸成為都市人的日常。
漁港的人性課 蝦米鯨魚盜賣漁獲都有潛規則
文化
漁港的人性課 蝦米鯨魚盜賣漁獲都有潛規則
在漁港,到處都有位階存在,李阿明身為最基層的臨時工,用蟲觀視野俯瞰人情冷暖,將人性看得透徹。他與跟漁工酒酣菸圈繞,按了30多萬張,堅持拍照不編導,鏡頭平等待眾生。
一天不到1000元的顧船臨時工 拍攝漁工燦爛時光
文化
一天不到1000元的顧船臨時工 拍攝漁工燦爛時光
「據說,人底都是孤寂的生命。」—李阿明〈存有〉
E05|自由是一場巨大的冒險—波蘭報導文學《跳舞的熊》作者Witold Szablowski
文化
E05|自由是一場巨大的冒險—波蘭報導文學《跳舞的熊》作者Witold Szablowski
與Witold Szablowski寒暄不到五句,我們便知道,他屬猴子、認為自己像猴子一樣,喜歡熱鬧氣氛、努力讓身邊的人笑;但要一直到採訪尾聲,聽到他十歲那年見證了波蘭民主化的劇烈轉變,一面興奮地看著世界變化,也同時見證母親的憂鬱,我們才曉得,他的幽默很可能不是渾然天成的。共產波蘭時代,物資匱乏,但人人有工作有「保障」,一夜之間,超市架上補滿進口食品,不用餓肚子,自由即在咫尺,被掌權習慣的人民卻悵然所失。
E04|報導所有攤在陽光下的事— 《經濟學人》數據新聞部主編Alex Selby-Boothroyd
文化
E04|報導所有攤在陽光下的事— 《經濟學人》數據新聞部主編Alex Selby-Boothroyd
《經濟學人》的總部,位在倫敦河邊一棟金融大樓其中一層,媒體的辦公室像迷宮,最大條的走道擺一張沒人坐的長桌,每週四早晨,這裡變成讀報台,來自世界各地的總編輯,都會在這裡檢查送印前的紙本內容。在辦公室轉了4、5個彎,才抵達Alex Selby-Boothroyd工作的數據新聞部。 35張A4雜誌內頁拼成的圖表牆,接近成人身高,是我對數據新聞部的印象。這組加上主編Alex,才13個人的編制,每週要為《經濟學人》紙本雜誌做出30-40張圖表,還有10-20張網頁版配圖,還不包括他們組負責的單元「每日圖表」與「圖表新聞專題」。
E03|人們不關心科學 至少他們關心你—《經濟學人》科學記者Alok Jha
文化
E03|人們不關心科學 至少他們關心你—《經濟學人》科學記者Alok Jha
「我一路上沒想太多,就只是跟著我喜歡的事情走,」從寫樂評到科學記者,從日報採訪到電視台和播客主持,Alok Jha講起他的工作時,神情語氣滿是笑容。他說,就算科學的故事本身再無聊、理論再難懂,至少我們會對於為什麼有科學家對這麼無聊的事情感興趣,而感到有趣。
E02|社會記者喬社會事 警察黑道都是同路人—林慶祥
文化
E02|社會記者喬社會事 警察黑道都是同路人—林慶祥
「跑新聞就是一種交朋友的過程」,在社會警政線近20年的資深記者林慶祥,聲音低沉,不時夾雜流利的台語,「這條線要跑地漂亮,就要能在各行各業佈線,警察、賣藥的、八大行業、教育界、黑道老大,都要能跟他們交流。」遊走在警局和刑案現場之間,當社會記者讓他看太多悲劇跟複雜人性,因此不輕易定義人的「好」與「壞」。出自對這群跟他一起熬過江湖警察的關心,林慶祥決定動筆寫下他們的故事,編織小說中的虛與實,呈現一部忠於台灣警界現實的作品。
E01|前總統高官貪污案  司法記者第一手揭露
文化
E01|前總統高官貪污案 司法記者第一手揭露
「很多事情都是在下班以後才發生,」憶起當年李前總統的興票案,資深調查記者吳明儀憑敏銳觀察,「那天大家都熬很晚,我們又看到法警被集中起來,直覺判斷是:明天要傳李登輝。」
蟑螂可以當磁鐵用?陰囊兩側不對稱? 法國郵差替全世界的男性做實驗解答(下)
文化
蟑螂可以當磁鐵用?陰囊兩側不對稱? 法國郵差替全世界的男性做實驗解答(下)
來到哈佛大學的禮堂,來參加的科學家或普通觀眾們人手一隻紙飛機,有波士頓地區的科學家們自編島的迷你歌劇《習慣的創造者》、要專家用24秒和7個字解釋研究的24/7演講,若講者太囉唆就會被8歲小女孩嚷嚷「好無聊!好無聊!」抗議。走進搞笑諾貝爾獎典禮的科學家們,暫時放下要爭取補助的壓力、放下嚴肅的成功失敗定義,一起大笑、慶祝科學中的荒謬與美好,所有看似冷門、好笑的研究,都是讓科學研究者持續探索下一個疑問的動力。2019年搞笑諾貝爾獎上集得獎名單,與剩下的得獎研究:
吃義大利披薩抗癌?袋熊便便為什麼是方塊?研究動物屎尿的台灣科學家二度得搞笑諾貝爾(上)
文化
吃義大利披薩抗癌?袋熊便便為什麼是方塊?研究動物屎尿的台灣科學家二度得搞笑諾貝爾(上)
好奇心讓科學家看見正經事物中的不凡之處,自1991年,馬克.亞伯拉罕斯(Marc Abrahams)舉辦第一屆搞笑諾貝爾獎,頒獎給那些「先令人發笑,後引你深省」的科學研究。搞笑諾貝爾獎選擇在諾貝爾獎的前一個月舉辦,今年已經第29個年頭,已經成為科學界的指標盛事,今年的頒獎主題是:習慣。由歷屆諾貝爾獎得主,親自頒布獎項給每年度的十個搞笑諾貝爾獎得主。2019有哪些研究得獎呢?得獎名單如下。另有下集得獎名單。
【專訪】廟宇妖鬼皆藝術 龔卓軍
文化
【專訪】廟宇妖鬼皆藝術 龔卓軍
每朵香菇下,都有綿延數公里的菌絲纏繞著土壤,維持地貌的完整。藝術力如菌絲般,包覆著社會表層下的一大片衝突與難題,帶領人們用更開放的方式、形成更堅固的支持系統。此專訪為鏡文化Podcast的新嘗試,看藝術家和策展人是如何一步步捲入藝術創作的,他們用什麼獨特的視角,編織出與社會對話的語言。
【專訪】金馬最佳紀錄片導演黃亞歷與策展人孫松榮 把被遺忘台灣史搬進國家美術館
文化
【專訪】金馬最佳紀錄片導演黃亞歷與策展人孫松榮 把被遺忘台灣史搬進國家美術館
打從一開始,黃亞歷和孫松榮就沒有要被動接受我的問題。訪問不到10分鐘,2位反過來問:「你看完《日曜日式散步者》後,有什麼感覺?台灣的現代畫家當中,你熟悉的有哪幾位?」只不過,這些問題不是考試,目的不是要考倒誰,而是因為他們總在乎每位觀者的感受。突如其來的問題,正凸顯了他們策展與拍片的精神:提問。
loading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