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魚的男人(上)】與恐懼正面對峙的他 奪下日本漫畫大獎

漫畫家李隆杰專訪之一

文|楊政勳    攝影|賴智揚
李隆杰有「怕魚恐懼症」,藉由漫畫宣揚魚類的恐怖。圖為《怕魚的男人》人類對抗半魚人的經典一幕。

對漫畫家李隆杰來說,「魚」是他心中深層的恐懼。但這位怕魚的男人,卻靠著一本「滿滿都是魚」的漫畫奪下日本漫畫大獎。是自虐?也不盡然,因為當想宣揚魚類恐怖的慾望大過害怕的恐懼,「即使要抹黑這些魚,也沒什麼好猶豫的。」

對李隆杰來說,魚市場是最恐怖的地方。

談起怕魚的原由,李隆杰也說不出個所以然。「怕魚恐懼症」如同懼高症、密集恐懼症,是專有名詞,學名叫「Ichthyophobia」,而他一生,註定擺脫不了這件事。

最深恐懼 魚市場進不去

李隆杰在《怕魚的男人》寫道:「當我看見魚類的眼神時,我確定牠們正在吞噬我的靈魂。」對他來說,怕魚是「一種對於未知的潛在威脅的敏感度」,生活裡遇到有關魚的蹤跡,都如履薄冰。

「魚市場我走不進去,這是最恐怖的等級。」聽到李隆杰這樣說,我默默向他自首「本來想邀請你到魚市場拍照」,但看來太殘忍。李隆杰也搖搖頭,「不可能。」

若逼不得已要經過魚市場或海產餐廳,「我會一直想往上看,快速通過,避免看到牠們。」聞到魚腥味會想吐,看到魚的外觀如眼睛、鱗片也會覺得噁心;可愛的小丑魚較能接受,「可是牠們死掉後,漂浮在上面的感覺還是讓人不舒服。」

「海生館還可以進去參觀,主要是我已經預想到會看到魚。」去餐館吃飯怎麼辦?「煮好的魚大部分沒問題,因為已經面目全非。」但他隨即分享一個特別案例:「我遇過一次,煮過的魚眼睛沒有變白,還是活的感覺,那就很恐怖。」

最驚駭的是無預警出現的魚,他忽然從櫃子拿出一本百科書籍,翻到其中有魚的一頁,「誰會想到這種書會有魚?我第一次翻到就被嚇一大跳。」「小時候的自然課本也會讓我嚇到,就用東西把魚的圖案蓋掉。」

《怕魚的男人》是無對白漫畫,也是李隆杰的半自傳作品。

怕魚的他 用畫魚奪大獎

李隆杰有多痛恨魚?他曾在部落格寫道:「我不僅怕魚,也不吃魚,即便是蒙上抹黑魚類之名,也要極盡所能地宣揚魚類的恐怖。我會毫不猶豫地說:『魚類是不潔淨的,吃魚是對心靈有害的。』」

因此,就算怕魚,但當想宣揚魚類恐怖的慾望大過恐懼,這份「複雜情感」也轉化為他筆下作品。

2008年的短篇《愛在馬祖-獨孤屠魚記》,描述魚類為了占領人類世界,化身為人在陸地上生活,造成一場人魚大戰;2015年《怕魚的男人》是半自傳作品,講述一位怕魚的青年,在生活裡遭遇魚類、逃離魚類、對抗魚類的過程,就算感到噁心、不斷嘔吐,也要把「怪物」剷除殆盡,彷彿翻開書本就可聞到濃烈的魚腥味。

在作品裡直視恐懼,畫到後來似乎也麻痺了,「就像畫成人漫畫的作者,對自己筆下的情色場景是沒有感覺的。魚畫到後來也沒什麼可怕,相反的,我覺得把它畫到令人不舒服,就是達到我的目的。」

李隆杰認為,大家看《怕魚的男人》感到不舒服,他的目的就達成了。

作品背後 藏著酸苦愛情

《怕魚的男人》在去年拿下日本外務省國際漫畫獎優秀賞、台灣金漫獎,也讓李隆杰的漫畫生涯登上高峰。但鮮少人知道這部作品,其實藏著一位鬱鬱青年的萌芽愛情。

李隆杰開始畫《怕魚的男人》時,還沒跟前女友交往,畫到一半女主角出現了,原來是現實中的愛情開花結果,「就是投射前女友的角色。」漫畫中還出現男女主角在餐廳約會時,女方點了一道魚,霸道地要男方吃下,也是從現實誇飾而來。他回憶,「那是第一次約會,她知道我怕魚卻還點鮭魚披薩,她沒有先問我能否接受,雖然有立刻說『對吼你怕魚』,但彷彿預料到我會說沒關係,就還是點了。」

一年多後,現實裡的愛情枯萎了,但漫畫裡的故事還沒完,「那是一個不愉快的分手,難免心中有些仇恨,曾想說是不是要讓女主角有一個悽慘的下場。」投入真實情感的李隆杰,心情產生了拉扯,但後來沒對女主角「下手」,反而是讓男主角有了悲慘結局。

怎麼克服仇恨的?他引用宮本武藏的話:「對於自己曾經做過的決定要無怨無悔。」

就像《怕魚的男人》最後,男主角擊退魚群、救起女主角,兩人擁吻,男主角卻忽然變成一隻魚,靜靜的在水族箱裡,看著女主角離去。

也許這是怕魚的男人,對待愛情的一點溫柔吧。

●【怕魚的男人(下)】「有人因為畫漫畫丟了性命 台灣不是最慘的」

更新時間|2017.10.12 00:30 臺北時間

鏡週刊訂閱制上線,讓有價的閱聽成就更多優質文章,並獻上無廣告的閱讀環境,讓您盡情享受15類會員專屬內容,誠摯邀請您 立即加入

更多內容,歡迎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