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2019.04.28 13:22 臺北時間

【全文】首度翻拍賴和文學 高君亭、陳南宏有限資源創造時代劇質感

《日據時代的十種生存法則》以農民困苦生活為背景,有許多甘蔗園及南部鄉村場景。(客家電視提供)
《日據時代的十種生存法則》以農民困苦生活為背景,有許多甘蔗園及南部鄉村場景。(客家電視提供)
以「台灣第一才子」呂赫若故事為藍本的客家電視台時代劇《台北歌手》,去年獲金鐘獎五大獎肯定,主創團隊今年推出《日據時代的十種生存法則》,引起文學愛好者關注。
此次是台灣首度翻拍「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短篇小說及散文,由高君亭、陳南宏製作,兩人亦為製作公司老闆與編劇,以每集170萬元的有限資源完成12集劇作,累積文學改編劇口碑,奠定市場基礎。

拍出台灣歷史 高君亭

1973年出生於台北

學歷:復興美工畢業

經歷:

  • 1999年 成立蜻蝏製作
  • 2010年 成立內容物數位電影
  • 2014年 戲劇《新丁花開》製作人
  • 2016年 電影《失控謊言》、短片《層層摺起的寂寞》製片、出品
  • 2017年 電影《白蟻-慾望謎網》製片、出品
  • 2018年 戲劇《台北歌手》製作人、電影《山的那一邊》製片、出品、 《只有大海知道》聯合出品
  • 2019年 戲劇《日據時代的十種生存法則》製作人

引領文學意念 陳南宏

1982年出生於南投縣 

學歷: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畢業

經歷:

  • 2005年 賴和文學音樂專輯《河》製作人與詞曲創作
  • 2011年 戲劇《阿戇妹》編劇、製片
  • 2014年 戲劇《新丁花開》製作人、電影《廢物》製片
  • 2016年 電影《失控謊言》製片
  • 2017年 電影《白蟻-慾望謎網》製片
  • 2018年 戲劇《台北歌手》製作人、電影《山的那一邊》製片,成立魔幻時刻電影公司
  • 2019年 戲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統籌、《日據時代的十種生存法則》編劇、製作人
12集的時代劇《日據時代的十種生存法則》(簡稱《日據時代》),故事內容融合賴和短篇小說《一桿稱仔》《豐作》《浪漫外紀》《蛇先生》與散文《前進》,講述一對生活在1920年代日本殖民政府統治下的台灣兄弟,飽受凌辱卻無法翻身的悲慘命運。
該劇製作人、編劇,亦為賴和基金會董事的陳南宏強調:「多數人只是透過國高中課本收錄的《一桿稱仔》認識賴和,今年適逢125歲冥誕,首次以電視劇方式介紹賴和,別具意義。」
台灣首度翻拍「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短篇小說及散文,由高君亭、陳南宏製作,兩人亦為製作公司老闆與編劇。
陳南宏以輕鬆、喜感的表演方式作為改編策略,第一步先讓觀眾入戲,才有機會探究原著的深層意念。
為了打破外界對賴和作品嚴肅、沉悶的既定印象,勾起非同溫層的觀眾興趣,陳南宏以輕鬆、喜感的表演方式作為改編策略,「第一步先讓觀眾入戲,才有機會探究原著的深層意念。」
賴和在出生地彰化行醫,致力投入台灣新文學運動,是日治時期重要的作家。(賴和文教基金會授權)
推出前,主創團隊特別對劇名該取為「日據」或「日治」展開討論,決定為「日據」後在網路引發兩派熱議。陳南宏解釋:「賴和著作中沒寫『日據』,但從現代人的眼光看台灣歷史,覺得應該用中性客觀的『日治』。不過,我們考量劇中小人物對當時異族統治的感受,認為用『日據』更貼切,也藉機讓更多人了解兩種用詞的差別。」
陳南宏畢業於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05年製作賴和文學音樂專輯《河》,2011年擔任社會寫實劇《阿戇妹》編劇,2014年進入高君亭領軍的「內容物數位電影製作公司」,因兩人都喜愛台灣文學,首部合作客語時代劇《新丁花開》,即是改編台灣作家方梓的長篇小說《來去花蓮港》。
從攝影起家的高君亭,1999年創立「蜻蝏製作」經營影視器材租賃、拍攝、後期剪接等,2010年成立「內容物數位電影製作」陸續推出多部影視作品,除《新丁花開》,還有《失控謊言》《山的那一邊》等電影。
吳政迪在劇中飾演弟弟秦得參,一心求豐收賺大錢,最終逃脫不了被剝削的命運。(客家電視提供)
2016年高君亭與陳南宏參與客家電視台時代劇徵案,以《台北歌手》《日據時代》2劇取得25集、每集170萬元製作費的權利。去年《台北歌手》播出後獲得金鐘獎戲劇節目女主角、女配角、節目創新、編劇與燈光肯定,強化2人做文學改編劇的目標。
文學改編劇最困難的是觀點。用庶民、還是在上位者角度?台灣應多拍時代劇,拍出台灣的歷史感。
「文學改編劇最困難的是觀點。用庶民、還是在上位者角度?台灣應該多拍時代劇,拍出台灣的歷史感。」高君亭表示,時代劇場景稀缺,服裝道具尋找不易,往往需要較高的製作費。但如何在一集170萬元的預算下兼具質感及內容?考驗著製作單位的應變能力。陳南宏點出:「前置期要仔細規劃,讓製作更精準,卡司適中、演員人數精簡,加上校長兼撞鐘以節省成本。」
賴和(右二)16歲考進總督府醫學校(台大醫學院前身),之後以醫員身分前往廈門博愛醫院任職,與當時友人合照。(賴和文教基金會授權)
身兼編劇的陳南宏,另找2位編劇合作,從寫本開始限縮場景規模,讓人物事件集中拍攝,節省人員移動及上下器材時間。52個拍攝日,分別在三芝、林安泰古厝、宜蘭利生醫院、桃園神社、基隆市長官邸等不超過20個場景,僅有糖廠與甘蔗園畫面加入特效,做出60台牛車及農民聚集的大場面。
硬體設備由高君亭的「蜻蝏製作」支援,降低高規格器材租借成本。同期拍攝的《我們與惡的距離》《靈異街11號》皆使用4K攝影機,《日據時代》則是全台首部使用每日租金近5萬元的RED MONSTRO 8K全片幅攝影機,搭配蔡司鏡頭拍攝,無需複雜場景就能顯出畫面細膩質感及景深。
這場醫學院的戲,反映當年台灣本地學生雖擁高學歷,仍遭歧視欺侮的情況。(客家電視提供)
「因配合目前電視台系統,只能壓低成HD畫質,有朝一日待硬體升級,賴和的8K原始素材便能重製播出。」高君亭直言,《日據時代》製作成本低,依賴自家公司資源互相支應是特例,不該成為台灣業界常態,「製作公司仍需取得合理預算,才能做出好成績。」他規劃每年除製作台灣文學改編劇,另在商業考量下會製作1至2部電影,遇到適合的合作案,可採共同出品、支援器材交換股分等方式參與:「拍片太貴、預算有限,小公司之間運用各種模式合作才能持續有作品產出。」
近來不論是音樂劇、影視作品,連遊戲都碰觸日治時代文學界探討的「抵抗」命題,聚集起來就會形成潮流。
陳南宏發現透過演講與座談活動,文學改編有愈來愈活躍的趨勢:「近來不論音樂劇、影視作品,連遊戲《返校》《還願》都碰觸日治時代文學界探討的『抵抗』命題,內容聚集起來形成潮流,進入商業市場就會受矚目。」
語言也是時代劇另一項考驗。客家電視台依戲劇內容與製作方協調客語比例,通常不低於50%,《台北歌手》夾雜日、台、客3種語言,製作難度高,這次《日據時代》調整以日、客語為主,僅飾演賴和的游安順全程操台語。劇組還原當年警察為管理民眾學習在地方言,要求演出的日籍演員硬背客語台詞,為此密集訓練一個半月。
《台北歌手》改編「台灣第一才子」呂赫若的故事,客、台、日語交雜演出難度高,楊小黎(右)因此獲金鐘獎戲劇節目女配角獎。左為莫子儀。(客家電視提供)
陳南宏、高君亭雖非客家人,對時代劇保護族群語言所制定的規範亦表贊同,「客台自2007年開始自製《大將徐傍興》,長達12年耕耘時代劇,讓劇組充分發揮創意,是一般商業平台不會做,卻很需要有人做的事。」該劇除了在主頻道播出,也與公視+、酷瞧、LINE TV、KKTV、LiTV等平台合作。為推廣客語文化,觀眾亦能在客家電視官方YouTube頻道收看。
除製作時代劇,高君亭去年也製作、發行電影《白蟻-慾望謎網》,吳慷仁以此片獲台北電影獎最佳男主角獎。(大厝地影像製作提供)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9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