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
2021.12.24 09:58 臺北時間

【文化桃園】整合在地資源—回鄉青年結盟造夢

 最新開放的木博館館舍群,除了打造成工藝基地,包含藝師駐村空間也開設「物產小舖」,做為地方特色物產展售的平台,展現今日大溪活力。(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提供)
最新開放的木博館館舍群,除了打造成工藝基地,包含藝師駐村空間也開設「物產小舖」,做為地方特色物產展售的平台,展現今日大溪活力。(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提供)
2015年木博館成立,到2021年全園區開放,博物館和大溪夥伴一起努力,讓原本就是知名小鎮的大溪注入新活力,甚至吸引青年遊子返鄉創業,與志同道合的夥伴結盟,重新梳理在地文化價值,讓文創精神深耕,整合在地資源開發體驗經濟,各路好漢齊聚,把大溪變得好好玩!
協助轉型 串聯資源
2015年木博館成立後,用博物館的經營概念,串連起大溪店家、文化的據點和在地產業,一起重新詮釋大溪現代的風貌和活力,讓大溪這個已十分觀光化的小鎮,寫下清新迷人的全新篇章。
大溪近年陸續吸引青年遊子返鄉創業,不論是發展文創,又或是捲起袖子深耕農業,即便是開家小小的街角咖啡館,都能為活化地方、再創造價值盡上一分心和力量。
從自身的場域向外延伸合作的夥伴,從點到線到面,日日田職物所將周遭的信仰中心、社區公園,連結成為一條認識地方的路徑。(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提供)
像是「日日田職物所」的高慶榮,就是十分有想法的一位:他回到大溪創業後,從協助「三和木器」轉型、與夥伴成立「新南12文創實驗商行」,也嘗試用市集活絡地方;到有感老家所在的大漢溪左岸(河西區)相較河東老街區太冷清,故把經營重心移到河西南興,結合木博館「街角館」計畫,將文化為經營核心的概念延伸至河西打造文化據點,聯結許多志同道合的在地夥伴,結合博物館、廟宇、社區以及青年等資源,深入開展一系列地方創生計畫。
高慶榮認為,「老城區的文化底藴已經很豐富了!下個階段應該是在大家已經很熟悉的大溪樣貌以外,繼續挖掘其他更精彩的內容,讓更多人認識和理解,老城區之外這些容易被大家忽視的農業區或是河西區塊,現在也有很多新創團隊進駐。」
「日日田職物所」是以閒置倉庫改造。
在高慶榮的號召串聯下,有了在高家三合院老瓦屋推廣米食文化的「雙口呂文化廚房」;「游家肥貓」則把老宅的倉庫和豬舍變成了餐廳,老房子成了築夢的新天地,也用年輕人的活力和創意力,使大溪河西地區動了起來。

齊聚餐會 跨界展演

其實河西區的面貌很多元,來自聚集在此的不同族群交流共生,像是客家人、原住民、眷村等,為了從零開始進行地方創生,與多元族群對話成了挑戰課題,高慶榮從地方共同信仰的永昌宮神農大帝萌生靈感,深入了解神農文化後,以神農為主題陸續開發活動。
像是以「神農嚐百草」精神設計的「青草學堂」,帶大家以在地花草做藍曬顯影圖卡、體驗植物染、編織稻草等課程;或籌劃中的「神農生活祭」(名稱暫定),則以神農聖誕慶典凝聚地方能量與認同,邀請更多族群與夥伴參與這場盛事。「包括博物館、居民老屋、木生活、農村生活、有機農業、甚至眷村文化、原住民文化、客家閩南的特質,這些東西組構起來才是大溪的全貌。」
河西社群定期聚會,並在一次次交流中迸發更多創意。(日日田職物所提供)
「溪房子手作C House」主理人陳美霞,同樣積極參與整合在地資源的運作。去年11月,她以餐桌為平台連結在地農漁業、文創、餐飲和工藝職人們,聯合辦了一場展演式的餐會:由永續有機的農漁產夥伴提供食材,日、臺、西式主廚跨界合作創意料理,端上桌的是工藝匠師製作的器皿等,一道道菜色背後結合農業、漁業、廚藝、工藝的跨界人生滋味,一個名為「大溪味」(DAXI WAY)的在地品牌就此誕生。
「大溪味」成立至今,串連的合作夥伴從初期的20個單位,擴展到近40個單位,陳美霞把大家分類為農業社群、廚藝社群、工藝社群,依照不同專業妥善分配角色,每個月定期聚會交流,透過地方串聯、資源互通、產業升級等操作模式,聯手推動「大溪味」成為創新地方的力量。
大溪味夥伴合影,來自各個領域的職人,一起為了「大溪」這個目標貢獻。(大溪味提供)
陳美霞說:「去年我們透過餐會和外界對話,把大家聚在一起,今年「大溪味」以地域為概念進行產業化,結合線上和線下,甚至透過體驗經濟的方式,把喜歡好物的消費者,當做是大溪的「關係居民」。帶著這些喜歡「大溪味」的「居民」,進一步認識在背後耕耘的職人;策劃親近的體驗活動,讓他們投身參與割稻、餵雞等工作,親眼見證這些好物的由來,而不只是一個遊客!
大溪味好物。

接手筍園 翻轉農業

從線上平台到線下活動,還在醞釀、成長的「大溪味」,也參與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新開放園區「物產小舖」的策展與體驗活動。另外,「大溪味」團隊同時和積極推行食物轉型、永續智能概念的桃園家樂福青埔店合作,每週推出「一日店長」的活動,讓小農們站出來分享自己的故事。
大溪味成員之一的「在一起書店」主理人邱榮漢,同時也是「和作農社」的創辦人。他把書店當成串聯社區網絡、連結在地能量的工作站,10年前就返鄉接手父親筍園的他,更早就開始投入循環農業的運作─不只自身投入有機耕種,還以農業學校的概念開設「農山塾」,提供民眾露營野炊、體驗農業的環境。
「歸蜜計畫」以循環經濟與增加土地被動收入、友善農人的概念,讓更多土地轉向友善無毒的利用方式。
近來,他和政治大學社會實踐辦公室一起推動「歸蜜計畫」,以循環經濟與增加土地被動收入、友善農人的概念,招募願意提供土地養蜂的地主,利用蜜蜂對生長環境的要求間接讓更多土地朝向友善無毒的利用方式,同時發起「駐風人聚落」集結對投入農業生產有理想的夥伴,希望未來在地就能提供良好的環境就業或創業,而整個農業發展的上、中、下游,透過這一系列的媒合,人盡其才、地盡其用,物有其所。邱榮漢用過去社造的經驗,在農產業實踐,希望營造更好的未來生活。

工藝交流 培育職人

「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在大溪這塊土地上積極推動傳承與創新的整合,木博館教育推廣組組長枋彩蓉說:「我們館名中的生態,反映的是大溪的人文生態,在地常民生活發展出來百工百業,造就了大溪豐富的人文樣貌,就像大溪除了大家熟知的豆製品產業,還有木藝文化、關聖帝君慶典文化,同時也是北台灣很重要的農業產地。而我們各個公有館舍呈現的不同主題,都是從在地文化萃取而來,這其中有傳承也有轉化再造的部分。」
甫於11月開放的木博館新園區,是由大溪警察日式宿舍群活化而來,特別能夠顯示這個理念。全區以保留戰後生活使用樣貌為原則修復其特色,呈現台灣人住過的日本宿舍樣貌,館內的運營計畫分成兩大重點,除了結合不同工藝與大溪木藝交流的「工藝基地」,提供職人深度培育的長期課程、一般民眾可以親近接觸的工藝美學體驗;也有『物產小舖』作為呈現地方特色物產的平台。
物產小舖是串聯大溪物產與夥伴的平台,同時展示友善農業與循環經濟的內容,將舊建築綠化後,成為木博館群中舒服的休憩空間。(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提供)
組長說:「工藝的傳承重點在職人的培育,所以在工藝基地裡,我們會邀請國內外工藝師來駐點,開設研修工作營,或是帶進新的工藝設計,像是異材質與木藝的結合,讓工藝文化可以不同風貌延續下去;開放初期會以木和漆的主題來做實驗創新。」
「而物產小舖的部份,則整合在地夥伴的共同參與,以料理轉化在地的農產成為餐食,以在地產物的陳列策展,突顯大溪的風土特色;在空間中吃的、用的,看到的,都訴說著在地的故事。這個空間成為社區夥伴呈現的舞台,以策展、餐飲、物產展售、課程及體驗遊程等方式,結合不同專長職人,把這些在地夥伴根植土地的故事串連起來,讓來到大溪的旅客可以和職人學生活,看到大溪更多不同的面貌。」
更新時間|2023.09.12 20:41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4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