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2022.09.23 14:21 臺北時間

【80歲的熱血1】寧做工也不妥協 他希望作品不會在蘇富比被拍賣

江賢二的畫室,他的衣鞋都沾了不少油彩。
江賢二的畫室,他的衣鞋都沾了不少油彩。
畫家江賢二今年80歲了,儘管2年前在北美館的回顧展大受歡迎,他仍像個上班族般,日日準時工作,最近作品主題是疫情、戰爭。
他前半生長住紐約,做過售貨員、裝潢工,就是不肯為商業而畫,也幾乎不交朋友。56歲他搬回台北,畫作一再賣出高價,他卻又在60多歲時想停筆去賣麵。直到搬去台東,他的畫作從著名的暗沉感,忽而繽紛。
他一直在苦厄中尋找光亮,卻對藝術始終虔誠,他曾對好友說,希望有生之年都不會見到作品在蘇富比被拍賣。
年輕人熱衷的儀式感與小確幸,這位80歲老人家早已日日實踐。江賢二每天凌晨4點起床,煮咖啡、放音樂,欣賞太平洋的日出,然後開始工作。

每住一個城市 都是一個故事

於是我們與他約凌晨4點採訪,他的住家兼畫室位在東海岸的金樽,一個介於都蘭與長濱之間的小漁村,我們抵達大門時,一抬頭是滿天星斗,前一天傍晚還有絢麗晚霞,忽然就明白了這位每天要讀《紐約時報》、看CNN,過去60多年都住大都市的畫家,為何從2008年便長居這個偏遠漁村。
採訪在他美麗的迷你游泳池畔進行,前方是太平洋的日出。他遞上兩杯濃濃的espresso,醇厚芳香得堪比義大利咖啡館現煮,他說在台北一間兼售咖啡豆的畫廊買的,接著從屋內拿出手提音響。「咖啡是一定要的,然後一定要聽巴哈,我都放顧爾德演奏的〈郭德堡協奏曲〉,這裡看得到綠島,光線慢慢亮,旁邊有巴哈鋼琴曲,那種境界真的很難形容。」
這裡是施工中的「江賢二藝術園區」,就在江賢二住家下方,江賢二花錢購地、規劃並捐出作品,在公益平台基金會協助下,藝術園區預計兩年後完工,開放民眾參觀。
他住過許多地方:台北、基隆、巴黎、紐約、台東,每住一個城市,都是一個故事。他是知名畫家,幾幅代表作便是在這些城市畫出,他的作品動輒破百萬元,2020年他在北美館辦回顧展,儘管是不太好懂的抽象畫,卻大受歡迎,年輕人搶著排隊拍照打卡。
江賢二早在15歲就決定當藝術家。他出生逢二戰,父親長年在泰國做生意,體弱的母親替人縫補衣服賺家用,但他11歲那年,母親就病逝。他初中讀建中、高中讀師大附中,功課甚佳,然而最後他選擇師大藝術系(今美術系前身)。
畢業後,他短暫在基隆當美術老師,也繼續畫畫,畫室就在海港邊。年輕窮畫家的夢想之地是巴黎,畢卡索、海明威的巴黎。那時機票奇貴,簽證也難拿,江賢二日日望著港邊貨輪,幻想如何偷渡去巴黎。
幸而父親出錢買機票。但終於到了巴黎,他卻短短1年就失望離開,轉往紐約這個活力四射的年輕城市,他驚見那兒的藝術家連帆布都拿來創作,大開眼界,一住30年。
採訪時,我們就在他滿是油彩的小畫室,看到椅子上一疊《紐約時報》。他至今每日必讀,「這裡會晚好幾天送到,有時3、4天擠在一起送,呵呵。」

拒向市場妥協 不願改變畫風

在紐約,他與妻子展開一段料想不到的經歷。他讀師大時認識學聲樂的范香蘭,藝術家多情,范香蘭卻至今是江賢二唯一交往過的女友。「出國前她在國賓飯店唱英文歌,我常笑她的英文歌唱得不好,只是長得漂漂亮亮又會唱英文,人家就給她很高的pay。但她的藝術歌曲唱得很好。」兩人畢業後成婚,浪漫的藝術家笑道:「我到現在還是叫她女朋友。」
江賢二親切好聊,然而,據說從前的他完全不是這樣,在紐約時期尤其憂鬱少話,連朋友都不交。
江賢二與妻子范香蘭年輕時於巴黎鐵塔前。(江賢二提供)
剛搬到紐約,江賢二到禮品店當售貨員、到餐廳當裝潢工,范香蘭則在廣告公司工作,同樣才華洋溢的她後來開了一間高級訂製服店,「她自己設計,找人家縫製,有時會要我幫忙配色,我就說這灰色應該配一點黃色。」江賢二還兼當送貨員。
他繼續畫, 7年後終於在紐約舉辦個展,只是,沒賣出任何一幅畫。那年代流行普普風,最知名是安迪‧沃荷,江賢二的極簡主義已不時興。他曾遇到知音,那人正是安迪‧沃荷的經紀人,叫艾文‧卡普(Ivan Karp),他開設的畫廊是蘇活區的重心。卡普極欣賞江賢二,但他建議江賢二改變畫風,因為藝術市場不流行極簡風了。
江賢二卻不願妥協。「不能說你年輕時喜歡藝術、決定從事藝術,畢業幾年後卻去畫那些比較商業的東西。你去做什麼工作都可以,去做生意都還對社會比較有貢獻。我的意思是,有一點不值得啦。當然,這很難。」
江賢二1970年攝於紐約。(江賢二提供)
倒是妻子的服裝店生意越來越好,後來遷到曼哈頓的麥迪遜大道,街上盡是香奈兒等名店,范香蘭的店也不遜色,第一夫人、大使夫人皆是顧客,「每年九月有聯合國大會,大使在開會,太太們就到我們那裡shopping ,有的大使夫人每年都會到我們店裡買衣服。」那時,兩人已40多歲。
范香蘭的時裝店受歡迎的原因之一,是店裡放有江賢二的畫作,整間店味道就是與眾不同。不時有人詢問畫作,例如《巴黎聖母院》,范香蘭總得解釋畫作是非賣品。
那時,江賢二終於畫出滿意的作品。先前他總不滿意,剛到紐約前幾年甚至畫不出來,他說,衝擊太大,需要消化。直到10多年後他重返巴黎,畫出《巴黎聖母院》,才認為自己有資格當畫家。

在很美的地方 難有好藝術品

第一次到巴黎時,究竟發生了什麼?他說,到了巴黎,才知道他最崇拜的雕刻家賈柯梅蒂已在一年前離世。心碎之餘,又碰到著名的1968年5月學運,「我找不到洗碗的工作,那時的餐廳就像現在的Covid-19一樣,都關門了。」
然而,有一個最根本原因,「我對巴黎的當代藝術有一點失望。」太保守?「對,沒有我想像的那麼…巴黎非常漂亮,但我慢慢發覺,比起德國、紐約,為什麼法國的當代藝術沒那麼強,因為這個都市已經太美,很美的地方跑不出好的藝術品,好的藝術品大部分是在痛苦、災難、不順利時,才可以跑出感動人的力量。」
直到40歲畫出《巴黎聖母院》,江賢二才認為自己有資格當畫家。(江賢二藝術文化基金會提供,作品編號82-02,97×127cm)
他說,甚至台北都比巴黎有可能創造出好的藝術品,又如2、30年前的德國,「柏林圍牆倒塌,什麼都爆發了。但現在德國又變得舒適了,所以好的藝術又從別的地方出來。藝術都是一樣,不能太安逸。」
然而他到紐約接受當代藝術的洗禮後,卻是回到巴黎才畫出滿意作品,生命奇妙而永難預料。
更新時間|2023.09.12 20:43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